哈尔滨市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侍臣熙 李恒睿 姚亚腾 徐芯 刘禹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黑龙江科技大学 150022
一、 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意义
1.1 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协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古树名木是城市珍贵的活态遗产,见证自然演化与城市发展,在维系生态平衡、承载地域文化、提升人居品质上作用独特。作为生态“稳定器”,能缓解热岛效应,冬夏调节气候、节约能耗,还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文脉“见证者”,能承载厚重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化。
1.1.2 研究意义
生态层面,古树名木是顶极群落旗舰物种,对调节气候、增加碳汇具有重大意义,是绿地规划控制指标及绿线划定的依据[1]。文化层面,城市建设导致的古树衰败可能割裂城市记忆。因此,构建生态 - 文化复合保护模式,以精养技艺与创新方式推动价值融合,可实现双赢增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从生态学、文化学探究古树名木与生态的互动,如喜马偕尔邦用地理信息系统编撰遗产建筑,为古树空间信息管理提供借鉴,可见学科交叉与技术手段对遗产研究意义重大(如图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则更注重本土实践。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学者关注古树名木的文化符号功能,融入生态旅游和城市空间,如四川世界遗产保护研究聚焦绿色发展时代中生态与文化遗产的协调路径,提出“文化生态共同体”构想[2]( 如图2)。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侧重于理论构建和个案研究,研究区域的聚焦性不足,且尚缺乏对寒地气候区的古树名木的实证研究。

图 2 四川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二、哈尔滨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评
2.1 哈尔滨市古树名木资源概况
全市古树名木共计2211株,其中榆树占 80% 以上。树种包括水曲柳云杉、樟子松等20 余种,树种以阔叶乔木为主、针叶、混交树种为辅[3]。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老城区的香坊、南岗、道里、平房等行政区的绿地中;此外,伏尔加庄园、太阳岛公园、斯大林公园等绿地中也分布了大量古树名木(见表1、如图 3)。
表1 哈尔滨市各地区的古树名木的分布情况


2 哈尔滨市古树名木的生态与文化价值评估
2.2.1 生态价值层面
一方面古树名木通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另一方面古树名木通过根系绞合作用,涵养土壤水分,减少径流,促进城市的水资源良性循环;深厚的根系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成效显著,也是绿线划定的指标点(如图4、见表 2)。
2.2.2 文化价值层面
哈尔滨市古树名木是“哈尔滨 - 上海”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近代东北开埠的人文历史,背后隐藏着俄侨文化、移民文化、本土文化交融的印记,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文化基因”。例如,道里区中央大街百年悬铃木树干上的痕迹与周边建筑等共同组成了近代以来哈尔滨城市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如图5)。

2.3 哈尔滨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困境分析
2.3.1 保护现状
哈尔滨市古树保护工作近年逐渐形成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核心的保护法律法规,以景区、保护区、太阳岛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为指导 [4]。但古树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建设扩张挤压其生存空间,土地、公路等基建规划不统一,影响其生存环境。
2.3.2 困境分析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据调查,一些市民不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自觉保护意识不强。尽管一些社区采取过立标识、搞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意识,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教育。新兴区居民流动性过大,文化认同感不强,保护意识不足。
技术支撑体系较为落后。目前的古树监测主要以巡检为主,缺少智慧、实时检测手段,不能及时发现病虫,对冻害、极端气候检测手段不成熟;冬季气候对古树影响的评估仍处于初级阶段等,这些均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图6)。

三、哈尔滨市古树名木的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发展策
3.1 数字化管理系统与平台建设
科技可以作为古树名木保护的强大力量,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推动科学性、精确化保护的实现。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中能发挥关键作用。针对古树名木,需建立详尽的电子档案,档案内容涵盖地理信息、树龄树势信息、生长状况以及历史人文等多方面信息,以此实现对古树名木的动态管理,构建起静态信息库。
哈尔滨市在推动古树名木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引入技术支撑平台的有力支持。平台应以系统型、智能化、开放型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支撑,实现多维度采集、实时化监测分析以及智能化决策支持,形成哈尔滨市古树名木全生命周期技术支撑平台。
平台的建设涵盖基础信息库、实时监测体系、智能分析体系等关键部分。基础信息库运用 GIS 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古树名木的树种、生理性状、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多维度信息数据整合入库,并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动态存储,方便随时查阅与更新。实时监测体系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搭建温湿度、pH、电导率、茎流速率传感器,以及运用无人机飞行及卫星遥感监测,构建起天空地一体的实时监测网络,能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态势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病虫害预警以及干扰因子异常报警。其中,数据中台采用机器学习模型与大数据模型相融合的方式,通过对多元异源的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分析,不仅能够生成健康指数的分析报告,还能进一步获得健康生长指数的预测模型,从而为古树名木的精准养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3.2 文化 IP 的打造
哈尔滨古树名木是城市生态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文化 IP 的形成传播需提炼地方文化,将古树与城市文化联动。如中央大街等街区古树承载的移民文化,经挖掘故事化、可视化,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文创产品方面,按照“解码基因 - 转写符号 - 适配场域”的路径打造文创产品,以代表性古树为元素,提炼与城市文化契合的元素制作文创产品,开发符合大众审美、满足使用需要的系列文创衍生产品。例如,以古树年轮为题材制作的古树轮纹青铜印章,与当地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木制文创摆件,融合数字技术的 AR 明信片等。通过文创产品的消费进一步传播古树符号文化,以文创形式提升本土文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注重与当地手工艺人、非遗传承艺人的沟通对接,打造符合当地文化与审美情趣的文创产品。
3.4 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应构建社区共驻共建机制,鼓励居民参与日常养护,了解相关知识,强化保护意识,组建志愿者队伍,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
四 、展望
哈尔滨市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生态文化载体,现状保护利用总体较好,但仍面临文化发展与地域传统断裂的问题,保护层次、内涵及社会参与度有待提升。后续需多方协作,强化保障与公众参与,促生态与文
化价值同等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韩 . 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绿地控制研究 —— 以哈尔滨市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36): 286-287.
[2] 张素兰,张碧,刘翔,等 . 绿色发展背景下四川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环境生态学,2022,4(5):114-118.
[3] 郑强 . 关于应用 91 卫图助手和奥维软件构建调试古树名木信息化系统的研究 [J]. 林业勘查设计,2018, 47(4): 21-24.
[4] 耿华 . 太阳岛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研究 [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