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罗严巧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4201151998XXXX626X
建筑工程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众多、技术复杂,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建筑项目呈现大型化、复杂化趋势,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增加。传统分阶段管理模式信息割裂、衔接不畅、效率低下,难以满足高质量建设需求。全过程管理理念打破了传统管理局限,强调各阶段的有机衔接与统筹协调,在保障质量、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工程效益、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概述
(一)全过程管理的基本内涵
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策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实施系统化、动态化、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1]。通过各阶段的有机衔接与信息共享,全面提升项目质量、进度、成本与风险控制水平。全过程管理强调全过程控制、协同与信息透明,打破传统阶段性管理中的割裂,要求各参与方在不同阶段共享信息、统筹资源与高效联动,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缩短工期,降低风险,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交付。
(二)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过程管理覆盖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涉及策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维等关键阶段。策划阶段通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与风险分析,明确功能定位与规划方案,结合 BIM 技术辅助方案比选,确保决策科学高效。设计阶段通过方案、初步设计与施工图优化,保障成果符合功能需求与投资控制,借助三维协同平台,打通各专业界面,避免设计冲突,提升质量与效率。施工阶段通过科学的组织设计与进度计划,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人、材、机资源,确保进度、质量与安全目标实现。竣工验收与运维阶段,通过系统验收、资料移交与智能化运维平台,实现设备维护、能源管理与运行优化,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
二、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建筑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全过程管理理念在大型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工程中的逐步推广与应用,部分大型复杂项目已探索实践全过程管理模式,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在某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 BIM 技术、智能监控系统与信息集成平台,打通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信息壁垒,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协同化管理,全面提升了工程质量与进度控制水平,保障了项目高效、安全、优质交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全过程管理在我国建筑行业有所推进,但整体实施水平仍不高,存在多方面问题。部分项目管理模式不健全,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各阶段信息衔接不畅,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之间信息断层,导致设计变更、返工频繁,影响效率与成本控制。质量、安全、进度综合管控效果欠佳,部分项目重进度、轻质量,安全管理形式化,缺乏科学的风险预警与动态控制机制,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突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BIM、物联网、智能监控等在中小项目中的应用有限,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信息共享与协同。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跨专业协同与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全过程管理效能的发挥。
三、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健全全过程管理制度体系
全过程管理优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全过程管理标准与制度体系,推动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明确全过程各阶段的管理流程、技术规范与绩效考核指标,确保全过程管理有章可循、有效执行 [2]。应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整合设计、咨询、监理等各方资源,提升管理一体化水平,避免管理脱节与资源浪费。同时,强化合同管理,将全过程管理责任、质量标准、信息化应用等核心内容纳入合同条款,明确各参与方权责关系,形成系统、严密的全过程责任追溯与问责机制,提升管理透明度与执行力。
(二)优化各阶段衔接与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与阶段衔接是全过程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需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统一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传统数据孤岛,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全过程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广泛推广BIM 技术,建立完整的三维协同设计与管理模型,打通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界面,实现设计成果、施工数据与运维信息的无缝对接,降低设计冲突与施工返工风险。通过部署智能传感设备与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掌握施工环境参数、资源消耗与进展状况,结合信息平台动态分析,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可视化、预警与科学决策。
(三)提升全过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
高水平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全过程管理优化的核心,应建立系统、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推行 PDCA(计划 - 执行 - 检查 -改进)闭环控制机制,确保各阶段质量控制目标与技术标准严格落实。针对高风险、高难度施工环节,部署智能监控系统与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利用视频监控、传感报警与动态巡检技术,实现隐患实时监测、自动报警与快速响应 [3]。引入第三方独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强化过程监管与问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独立性与权威性,全面提升项目质量与安全保障水平。
(四)推动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是全过程管理优化的重要支撑,应加快BIM、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过程管理中的融合应用。通过 BIM 技术实现方案可视化模拟与施工冲突预判,提升设计协同与施工效率。应用物联网设备对施工环境、设备状态与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控,结合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系统,动态掌握项目运行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与现场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平台对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分析与挖掘,辅助管理决策与风险控制,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向数据驱动、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全过程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应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机制,重点提升项目经理、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鼓励产学研合作,设立全过程管理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与实操能力培养,提升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跨专业协同水平。推动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与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与高水平管理能力的全过程管理人才梯队,满足复杂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管理需求。
总结: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是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健全制度体系、优化信息共享、强化质量安全控制、推动智能技术应用与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破解管理中存在的衔接断层、信息孤岛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未来应持续深化全过程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综合管控水平,助力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金雄 .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造价咨询管理研究 [J]. 居业 ,2024,(10):152- 154.
[2] 王健 . 研究基于过程管理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J]. 财讯 ,2024,(15):28- 30.
[3] 陈健龙 . 工程项目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实施路径 [J]. 房地产世界 ,2024,(18):92-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