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创新路径研究
葛艳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杜甫川小学716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从“辅助工具”向“融合创新”转型。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核心学科,面临着教学内容抽象化(如古诗文理解)、互动形式单一化、评价维度表层化等效率瓶颈。信息技术的即时反馈、动态呈现、资源整合能力,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效率: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优化教学流程、创新互动方式,实现学生知识吸收、能力提升与情感共鸣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技术赋能:借助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重构教学要素(教师、学生、内容、环境)的连接方式,形成“教—学—评”的闭环优化。
二、小学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创新逻辑
(一)破解传统教学的效率痛点
1. 抽象内容具象化难题:古诗文、修辞手法等内容因时空距离或概念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传统教学依赖教师讲解,效率低下。
2. 互动参与不均衡问题:课堂提问多集中于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思维活跃度不足。
3. 评价反馈滞后性局限:作业批改、学情分析依赖人工,反馈周期长,难以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二)信息技术的赋能优势
1. 可视化呈现:通过动画、VR 等技术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动态场景(如用 VR 还原《静夜思》的思乡场景),降低理解成本。
2. 交互式参与:借助在线协作平台(如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实现全员实时互动,提升课堂参与度。
3. 数据化评价:利用 AI 批改工具快速分析学生作业,生成个性化错题报告,实现精准辅导。
三、创新实践路径与课例设计
(一)资源开发:构建“三维动态资源库”
突破传统静态教材局限,整合文本、音频、视频、VR场景等要素,按“基础层—拓展层—创造层”分级设计资源。
基础层:生字词动画(如“火”字的象形演变过程)、课文配乐朗诵,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拓展层:主题相关纪录片片段(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链接海洋生物纪录片)、跨学科知识卡片(如结合地理知识解析“群岛”概念);
创造层:故事续写模板、诗歌创作工具(如押韵检测小程序),支持学生输出个性化作品。
课例:《草船借箭》教学中,基础层提供“箭”“妒”等生字的动态笔画视频;拓展层嵌入三国赤壁之战的 VR 场景,学生可“沉浸式”观察地形与船队布局;创造层提供“假如我是诸葛亮”的剧情改写互动模板,学生在线提交后可获得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
(二)互动模式:设计“双线融合”课堂结构
采用“线上预习—线下探究—线上延伸”的闭环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
课前:通过学习平台推送预习任务(如《秋天的雨》预习中,学生观看“秋雨落叶”慢镜头视频,上传自己拍摄的校园秋景照片);
课中: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分组竞赛(如“词语飞花令”“句子排序挑战”),实时统计得分,激发竞争意识;
课后:在班级博客发布“秋天的故事”征文,学生上传文字或语音作品,教师通过关键词云工具分析高频词汇,掌握学生表达特点。
效果:我校实践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后,课堂人均互动次数从 3.2 次提升至 8.7 次,课后作业完成效率提高40% 。
(三)评价体系:打造“多元智能评价模型”
结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利用技术实现评价维度的拓展与精准化。
语言智能:通过 AI 作文批改工具分析学生习作的用词准确性、逻辑连贯性,生成改进建议;
空间智能:在古诗配画作业中,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统计学生对诗句意境的视觉还原度;
人际智能:记录学生在小组协作中的发言次数、贡献度(如在线讨论中的有效回复占比)。
案例:《去年的树》教学后,评价体系不仅包含传统的读后感评分,还通过课堂录像分析学生角色扮演时的情感表达(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结合在线投票(“最打动我的角色”),综合评估学生的共情能力与语言表现力。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 技术使用异化: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文本本身的深度解读,导致“技术喧宾夺主”;
2. 资源适配不足:农村学校存在设备老化、网络不稳定等问题,难以开展 VR 等高技术含量教学;
3. 教师能力短板: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影响融合效果。
(二)优化方向
1. 坚持“以生为本”: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低年级侧重趣味性(动画、游戏),高年级侧重思维训练(思维导图工具、辩论平台);
2. 推进“城乡协同”:通过“专递课堂”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为农村学校配备简易互动设备(如平板电脑);
3. 加强“教师赋能”:开展“技术 + 语文”校本培训,设立“创新教学工作室”,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课例。
五、结论
小学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通过资源重构、互动创新、评价升级实现的“教学范式革新”。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如批改、板书)中解放出来,聚焦教学设计与个性化指导,同时让学生在技术支持下获得更直观的感知、更深度的参与、更精准的反馈。未来需进一步平衡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推动“技术赋能”向“素养导向”转化,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Z]. 2018.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5).
[3] 王崧舟.《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1(3).
[4] 李艺, 钟柏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2.
[5] 吴向东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路径》[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3(6).
[6] 陈美玲.《AI 技术在小学语文作业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