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守“本手” 戒“俗手”养成劳动“妙手”

作者

张悦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邮编210017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尤其在实习实训中完成好劳动任务是班主任建班育人的重要内容。

二、问题描述

进入中高年级,专业课程增多,在原有班级卫生打扫、包干区打扫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多间实训室卫生打扫任务。为此,学生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

“难道学校没有钱嘛?不能请个阿姨保洁嘛?在家我爸妈都不要我干这些活。”

“实训室这么大,难打扫、要求还多,我们学生就是廉价劳动力!”

“每天实训课就很累,还安排这么多打扫卫生的活给我们,我的手是未来修复文物的,又不是扫地拖地的。”

一时间,抱怨声在学生间此起彼伏,实训室的卫生也没人打扫了。以往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出现了“卫生危机”……

三、原因分析

1.观念不明,诞生劳动“困手”

“为什么要我们打扫卫生做基础劳动?”“我们就是廉价劳动力!”这表明学生对劳动的意义、作用和任务认识不清,未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意识和责任,致使实训室的卫生打扫与管理陷入“困境”。

2.技能不足,难成实操“能手”

“在家我爸妈都不要我干这些活。”学生生于二十一世纪初,自小家庭条件良好,父母对其关爱有加,部分家庭甚至溺爱过度,不让孩子动手劳动,导致缺乏基本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实训室打扫的严格要求,难成实操“能手”。

3.教育不力,缺少成长“助手”

“我的手是未来修复文物的,又不是扫地拖地的。”学生认为自身应从事“高级”劳动,而非打扫卫生的“基础”劳动。可见学校、家庭对学生个人的劳动教育缺位,未能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思想,让学生的成长缺少“助手”。

四、解决策略与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班情和专业特点,秉承“守‘本手’、戒‘俗手‘、成’妙手‘“的思路,为学生解“困手”转“能手”设“助手”,从而树立劳动观念、感知劳动智慧、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质、强化劳动精神。

1.晓之以理,以小见大,深解“困手”守“本手”

学习晓理。面对学生逃避打扫卫生的现象,我“晓之以理”,带领学生再次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校实训室卫生管理条例、班级劳动和卫生制度,使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职责,进一步懂得卫生劳动的重要意义,言明劳动素养是“妙手匠心”必备的品质,解除“困手”。

参观感受。言明制度后的第一周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产教融合中心的文物修复实体医院,让学生直观感受管理规范且整洁度高的修复环境要求。参观期间采访文物修复师,了解到如果卫生环境不好极易导致古籍残缺处丢失,脏乱差的环境还会滋生书虫啃食纸张,造成文物二次破坏。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训室卫生环境维护对于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性,守住“本手”。

2.动之以情,以身作则,力戒“俗手”转“能手”

老班领衔。我“动之以情”,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大扫除和实训室保洁,同时提前做好规划布置,发挥班干部团队力量,教会学生们怎样劳动才能既高效又有成效,既节约时间又能高质量,力戒“俗手”。

劳动体验。以“心中有尺、眼里有事”为目标,在言明制度后的第二周,于班级开展多样的劳动课程。结合专业在面粉浆糊提取面筋制作的趣味校内劳动,请学生将提取的面筋带回家和父母共做一道菜开展家校劳动;开展跟岗环卫工辅助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校外劳动,体验动手的乐趣和成效,在多样劳动课程中转为“能手”。

3.践之以行,以岗定标,巧设“助手”成“妙手”

上岗模拟。最后我“践之于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动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从第一阶段的顺从、第二阶段的认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内化。第三周我带领学生再次来到文物医院进行模拟文物师上岗前实训,从规范整洁的工作台面到修复室工具、纸张的整理和摆放,让学生在实训中再次体会文物修复工作中一尘不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进行评价,评选班级的“岗位职业妙手”,结合班级千分制考核,每月张贴于班级的“妙手榜”,激励学生用“助手”成为“妙手”。

经过三周的三步策略,实训室的卫生困境逐渐得到了解决,学生逐步在养成为劳动的“妙手”。

五、案例启示

1.班级管理拒绝“浅析”,寻本溯源方“对焦”

妙手非天成,其功源于本。班级管理出现“疑症”是建班育人中常见之事,要根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育措施,更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本溯源找到根源,“对焦”定策。

2.劳动教育拒绝“浅尝”,持之以恒方“对表”

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加强劳动教育应当拒绝“浅尝”,当加以巧法持之以恒,融劳动教育于学生日常,“对表”知行合一。

3.职业素养拒绝“浅表”,见微知著方“对标”

劳动中职业素养正在养成,此过程当拨云去雾,拒绝“浅表”,在细微处见真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传承匠艺,体悟匠心,培养对照标准奔往职业岗位的“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