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色文化 铸信仰之魂
李瑛 李丰旭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1. 对信仰的理解
十八大以来 , 铸魂一词上了热搜,铸什么魂、拿什么铸魂、怎样铸魂成为高校育人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和紧迫任务。
何为信仰?马克思认为: 信仰由希望、信念、信条等理想要素组成,其基础是情感、认识、意志。据此信仰可视为:把握方向的指路灯塔,战胜艰险的真理盾牌,自我超越的力量支撑,躬行实践的终极寄托。
什么是中国式信仰?人无信仰如死水,国无信仰如散沙。中国人的信仰是独特的:信家国,无论身在何处,家国在心中;信仁德,无论光阴如何流转,靠文明走向世界;信抗争,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勇于抗争不屈服;信精神,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精神传承从未间断;信马列,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坚持理论自信不动摇。正是靠这种信仰的力量,中华民族饱经沧桑,从未屈服。我们要让中国式信仰代代相传,让中国人信仰久久延续,新时代信仰光芒绽放。
什么是中国梦信仰?中华民族在奋进的征程中,最深层的、最内在的、最持久的精神支撑,就是信仰之力。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终极信仰。它一提出,就成了高频词,因其可期之理想而得到炎黄子孙的认可,因其可行之目标得到中华儿女的共鸣,因其可及之成功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中国梦信仰通古至今、连接中外、指向未来。前人有独立梦:李大钊赤旗世界、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江竹筠红色遗书。今人有中国梦,此为中国人百年之夙愿,是红色梦,富强梦,中国梦信仰正激励着我们,在圆梦的大路上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什么是红色文化?中国式信仰,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里,扎根于中华文化情怀中。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的基因标识、初心使命、信仰精神、道德作风的集合,是中国从分崩离析,疮痍满目历经近百年抗争而成“超级中国”的力量。
2. 品红色文化 铸信仰之魂 须注重“五有”
今天,信仰教育的意义之高、难度之强是预料之中的。让红色文化住进学生心灵深处,用红色文化铸牢其信仰之魂,是高校信仰教育的新尝试。
(1)有目标
目标确定应与时代相符,结合现实需要并与国际接轨。中国梦信仰,一经提出,不仅响彻中华大地,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也传向海外,引起全世界关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正是中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高校必须深挖这种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感悟真理与信仰之力。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要常态化开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要创新化运用,红色资源汇集梳理、开发利用要系统化整合,真正使红色文化热起来、动起来。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信仰而奋斗,有了明确目标,方可为铸魂育人进行方向指引。
(2)有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与信仰教育内容相一致,要选择有感染性、主导性、时代性、高热性的话题。比如在开展建党百年活动时,给学生播放央视纪录片《那时他们的爱情》,通过展现共产党党员爱情与忠诚的婚恋故事,交融平衡着情感抉择与理想信念。无论是余哲贞和徐琛刑场上的婚礼,还是拒绝与朱德脱离关系,被杀害的伍若兰等,都定义了爱情的忠贞,更定义了信仰的力量。他们为了信仰而献出生命,那种爱对方升华为爱国家的大爱,震天撼地。重温先烈的爱情,感受前辈的红色浪漫,唤起百年记忆,引起大学生共振,激发其斗志,光大其理想,信仰前辈所信仰的,并为之踔厉奋发,笃行不殆。
(3)有方法
用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新平台开展信仰教育,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真正的主角。改革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找出各类课程中红色文化的着力点,结合本区域红色资源特点,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使其在日常学习中发挥铸魂育人功能。如: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75 周年,可设计红色主题纪念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总台推出的“三地三摇篮”系列节目,跨越百年历史长河,拂拭红色印记。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文化长廊中陈列展示着的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等呈现给学生,使其感悟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成为信仰砺而弥坚者,国之中流砥柱者。
(4)有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资源,在学校宣传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校园的通道、教学楼入口、图书馆等区域人流密集,可在这些地方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展板、海报等,展示革命历史事件、红色经典语录、英雄人物事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在学生社团建设上花心思,支持学生建立红色文化主题社团,如抗联精神精神学习社、 抗美援朝精神研习会、杨靖宇研习社等,社团通过举办抗联精神主题文创设计大赛,把优秀作品制成书签等文创品,用于公益宣传。社团成员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抗联故事课件,到周边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宣讲,用互动游戏等形式传递精神内涵。组织社团成员,利用假期赴家乡的抗联遗址实地考察,体验当年艰苦环境。通过景观、壁画等形式,展示革命历史、革命精神、英雄人物,既能美化校园,又能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红色教育空间。打造出人人品红色文化,生生过信仰生活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5) 有情感
研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强灌输、走过场,要情真意切、细流悠长。用英雄故事和革命精神唤醒大学生的自知,使其有感而行,拥有坚定的信仰,担起国之重任。如通过讲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支撑一个人在绝对劣势、完全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战斗到底?进而使其懂得个人选择与信仰坚守的关系,明白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学习杨靖宇,不是让人人都成为英雄,而是摄取其精神力量,寻得自己的信仰坐标。强调信仰不是望尘莫及,而是一种内在力量,它可使我们脚下之路有光、人生之路有方向、生活之路有意义。抗联精神启示我们,拥有坚定的信仰,人就能在最黑暗之时闪烁出最炫目的光芒,就能超越自我,成就大我。
3. 品红色文化 铸信仰之魂 须坚持“三抓”
用红色文化淬炼大学生的信仰,具有确凿可信、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优势,觅准突破口,效果就完美。
(1) 抓教师队伍,发挥领头羊作用
作为培育思想之源的关键组织者、引导者,高校教师不仅品格要高,态度要端、知识要丰、方法要新,更要有打通学生心灵和思想的硬功夫。如讲马列,让学生学深悟透,讲信仰,直击学生心灵,确保铸魂育人落地生根。
首先,让场馆动起来。打造红色文化专区,在高校图书馆设红色经典阅读区、红色文物展览区、四史学习专区等,组织教师参观革命旧址、阅读红色经典、凝听导师讲解等,让教其对红色文化核心有更深的领悟,练就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的真把式。
其次,让活动新起来。成立宣讲团,前往周边景区乡村,为游客和村民讲红色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共情共鸣,感触信仰之力与奋斗之魂。清明节开展祭英烈传精神的主题活动,国庆节观看《建国大业》等影视作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创红色文艺演出,举办知识竞赛,红歌联唱、革命诗词朗读会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红色精神内核。
再次,让教研热起来。品红色文化之精髓,最好的办法是使其融入教研。高校教研领域的重点话题离不开红色文化与信仰教育,通过各类基金项目,组织教师研究红色文化的价值、传播等。外语专业可以开展多语种红色文献翻译并向海外社交媒体推送,计算机专业开发 VR 红色纪念馆,通过虚拟交互体验历史事件。红色文化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理解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用自身所学解决红色传承问题,红色文化便成为其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2) 抓课程教学,突出主战线地位
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承载,更是铸牢信仰铸就精神的依托。让每门课程都各尽其职,担好育人之责,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将“三地三摇篮”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有功垂党史、举足轻重的人物和事件,如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杨靖宇、魏拯民,战斗英雄王海、海空卫士王伟等英雄,以及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重大事件,有数量众多、内涵深厚的“物”,如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还有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魂”,如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兼济天下之格局,浴血奋战之斗志,同仇敌忾之情怀。传播信仰火种的革命先驱马俊,参加过五四运动、创立觉悟社、地区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因叛徒出卖,马骏被捕,牺牲时只有33 岁。在中国,没人不知道杨靖宇的名字,当敌人劝降时,他说:“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让学生深思:杨将军牺牲后,敌人为什么连逝者的遗体都不放过?因为他们害怕这千千万万威武不屈之人,更害怕他们心中的信仰。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永远跟党走,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各种困难的法宝。
(3) 抓网络建设,创新传播多元化
数智时代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将红色文化通过网络技术与思政实践巧妙融合,利用主流社交媒体深度融入,建立网络红色文化平台,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音频课、英雄事迹、革命故事等学习资源,利用B 站、抖音、微博、小红书等视频平台,制作高质量视频,如百年瞬间动画史,青春风采纪录片、榜样力量微电影、青年信仰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弹幕互动、评论交流、挑战赛等形式增强传播力。结合纪念日活动等组织接力、打卡等线上活动,发起我的信仰观、青春向党等讨论话题,快速跟进时事热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正能量引导。整合文献、课程、纪录片等学习资源库,加强网络红色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网络红色平台既能成为大学生便捷获取红色知识、提升思想认识的掌上课堂,又能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参与实践的精神园地,最终实现信仰教育从单向传递变为双向奔赴,从纸上谈兵变为现实体验,从认同到行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4. 结束语
实现中国梦,弘扬精气神,铸牢价值观,铸就信仰魂。发挥红色文化独特功能,让新时代大学生有信仰、明价值、知精神,方可实现固本铸魂工程。
参考文献:
[1] 韩尚峰 . 以科学家精神涵育青年先锋力量 [J]. 学习与研究 ,2025.05.
[2] 许忠明 .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N]. 光明日报 2022- 09-
[3] 王冠中 . 厚植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N]. 中国教育报 ,2024- 04- 16.
[4] 卢志文 . 传承红色基因 播撒信仰火种 [N]. 中国教育报 2021-
05- 14.
基金项目:
1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数智时代吉林“ 三地三摇篮” 红色文化融入高师“ 四史” 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GH24394 负责人:李瑛
2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3 年度课题《新时代新文化使命下高师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X HY 014 负责人:李瑛
作者简介:
李瑛 (1966- ) 吉林人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教授,研究方向,德育历史
李丰旭 (1999- ) 吉林人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