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么宇
绥芬河市农业农村局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 157399
摘要:玉米是三大粮食之一,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占据很大地位。它不仅能够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对此,要想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达到预期,必须要科学运用栽培技术,并且做好全面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尽可能保障玉米种植生产效益。基于此,本文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简单阐述,侧重对病虫害防治策略实施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阐述玉米栽培技术
(一)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
在玉米种植期间,玉米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整个产量和质量。所以在选择种子方面,应该要切实考虑土壤条件和种植环境,同时关注气候变化,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出合适的种子类型。此外,种子采购优先以具备高产、优质、抗逆性等特点为主,要求采购人员按照程序正确购买,防止在种植过程中因质量不达标或者是陈年种子影响后期质量和产量[1]。
(二)选择对应的播种技术
对于任何地区来讲,玉米播种环节至关重要。从实际情况来讲,种植玉米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周边温度都会与玉米产量有着很大联系。对此,要想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必须要着重关注它的生长温度和水分控制。通常情况下,玉米最佳播种温度在6 ℃-8℃,这时种植户根据当地温度进一步明确种植时间。除此之外,种植户应该不断推广“板茬直播”技术,帮助他们在种植玉米过程中缩短生产时间,为日后的田间管理作业推进奠定基础。
(三)土地翻整技术
进行玉米播种之前,种植户需要对土壤进行整体翻整,让其变得松软。翻整并非简单易事,而是对每块田地实施精细化翻整,具体运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对上季度种植农作物土壤进行重新翻整,让土壤变得更加新鲜,更好地保障后续的农作物种植产量和质量。之所以这么做,能够有利于玉米实现很好播种,对其日后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播种玉米之前,将种植在田地留下的秸秆和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原因在于这些东西留在田间容易导致玉米种子溃烂,对其健康成长造成极大不利。
(四)密植技术
玉米种植密度高低对玉米的授粉率和生长空间有着很大关系。如果玉米种植密度比较大,玉米生长环境不多,作物之间经常争夺阳光,进而影响玉米植株生长环境,对其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利;种植密度偏低,玉米作物生长空间充足,但土地利用价值会逐渐下降,无法创造更多生产效益。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一般依照玉米种类、特征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不仅如此,合理把控玉米种植密度能够大大增加种植产量,在合理利用耕地空间的基础上,确保每个植株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避免植株间距过近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由于地理因素、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时间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夏玉米的种植密度要比春玉米的种植密度大许多。这时种植户在栽培玉米期间,可以根据季节科学调整玉米种植距离,及时改变为窄行种植,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扩大玉米生长空间,方便通风,帮助玉米叶片吸收充足的阳光,还能借助土地面积改善玉米作物的生长环境,大大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2]。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实践策略
(一)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是为了调节土壤活性,让其长时间保持最佳抗药效果,避免病虫害侵入土壤影响土壤生长。黑穗病是春玉米十分常见的病害之一,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如果玉米在生长期间感染黑穗病,就会表现出玉米穗短小、花丝消失、花器形成叶片状、整个果穗变成黑粉等情况。
一般情况下,黑穗病的病菌可以在土壤和粪肥表层度过冬季,主要是以冬孢子的形态在土壤中存活至少2-3年,当播种玉米幼苗且土壤含菌量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土壤湿温度便将成为病菌对玉米造成大规模破坏的关键因素。对此,很多种植户结合黑穗病引起的原因和特征,制定出对应的玉米栽培防治措施。由于黑穗病多数利用土壤和肥料传播,而且会随着土壤病菌数量的增加,玉米发病率也会只增不减,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种植户必须要尽快落实物理防治措施,采用合适的治理手段,减少土壤病菌数量,保障其正常生长。
种植户通过农业防治及时避免黑穗病发病概率,深入翻整患病区域的所有土壤,将其含有的病菌组织埋藏在土壤之中,并且、利用干净的粪肥当作是基础肥料,这时要保证土壤干净,避免再次染上黑穗病。此外,优先选择抗病性能较强的玉米品种,例如中单二号,尽可能降低病虫害概率。倘若种植者追求高效,可以选择抵抗力不高的杂交品种,不断降低发病概率,避免病虫害传播范围扩大。在播种之前进行药剂拌种,例如三唑醇和烯唑酮,将其搅拌在玉米种子中从根源避免黑穗病。值得注意的是,田间管理也是物理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要求种植户定期除草,保证玉米健康生长。这样一来,便可能大幅度增加土壤肥沃度、营养成分,缩短病害生存空间,保障其产量和质量[3]。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措施,能够有效促进玉米生长。螟虫是玉米虫害之一,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玉米螟的幼虫经常寄生在玉米花丝中长期啃食玉米粒和嫩苞叶。如果玉米植株上的螟虫过多,必然影响玉米生长质量和数量,迫使种植户经济利益损失惨重。这时候,农业防治不再适用于驱赶螟虫,而是引入大量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为了降低螟虫的破坏力度,许多种植户在螟虫繁衍的黄金时期或者是集中区域投放大量赤眼蜂,以此减缓螟虫的繁衍速度,为玉米农作物营造安全的生长环境。倘若种植户经济条件受限,未能引入大量的螟虫天敌,可以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使其聚集,采用引诱捕杀法,大大降低螟虫数量。除了上述做法之外,在防治病虫方面同样借助味道、颜色等敏感因素,比如在集中区域设置味道浓郁的容器或者是明亮黏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螟虫数量,达到病虫防治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
如果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效果不理想,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真正做到实质性治理。褐斑病是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菌多数依靠充足水分和高温度,所以高温、多降水天气是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当玉米出现褐斑病时,果穗下方的叶片会很快枯萎,导致玉米产量不断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生产需求。
要想治疗玉米的褐斑病,必须要合理采取化学防治措施,种植户通过针对性杀菌剂对玉米叶面持续性喷洒,以此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对于已经感染的玉米植株,可以在患病比较轻的叶面喷洒杀菌剂,尽可能遏制病情,避免患病范围扩大。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叶面肥为玉米添加养分,不断强化玉米抗体,尽可能降低病害发生率。
除了褐斑病之外,纹枯病也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病患之一。玉米作物感染纹枯病,其叶面表层会出现黑色纹路,使玉米作物无法正常吸收阳光,减少内部水分和营养成分,对其生长不利。种植户遇到这种情况下,立即在患病叶面表层喷洒多菌灵、井冈霉素,尽可能遏制病情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次数必须要严格控制,主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做出最终确定,避免次数过多或者是过少抑制玉米作物生长发育。此外,将患病玉米浸泡在升汞溶液中也可以实现有效治疗[4]。
总结:
要想保证玉米作物产量和质量,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玉米种子选择、土地翻整、播种技术选择、密植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加强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大幅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保障玉米作物生长发育稳定,使粮食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致胜. 邹平市青阳镇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 27 (11): 134-136.
[2]丁玲.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运用——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 [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3, (12): 74-76.
[3]樊秀琴. 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在夏玉米中的应用分析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 (12): 224-225.
[4]常伟,李俊诚,戴海威. 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 (12): 169-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