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驱动下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策略与挑战

作者

李江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1

“双碳” 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划定了绿色坐标。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汽车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 7% 左右,其中传统燃油汽车贡献了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传统燃油汽车企业若不加快转型,不仅将面临政策合规压力,更会错失市场发展机遇。

当前,传统燃油汽车企业的转型已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布局”,但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梗阻:技术积累不足、产业链适配性弱、消费者接受度待提升等问题凸显。因此,梳理双碳目标下的转型路径,剖析转型中的核心挑战,对推动汽车行业顺利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双碳目标下传统燃油汽车转型的必要性

(一)政策倒逼行业减排

双碳目标下,国家层面出台多项约束性政策。2023 年起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传统燃油车企若无法达标,需购买积分或缩减燃油车产能。部分城市已试点燃油车限行限购政策,而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不限行、免费牌照等优待,政策导向倒逼企业加速转型。

(二)市场需求结构转变

消费者低碳意识觉醒推动市场需求迭代。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835.4 万辆,同比增长 30.8% ,渗透率提升至 30.2% ,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 6.5%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截至 2023 年底公共充电桩达 259.3 万台)也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使用门槛,市场 “用脚投票”倒逼传统车企调整产品结构[1]。

(三)产业竞争格局重塑

全球汽车行业已进入 “新能源竞赛” 阶段。特斯拉年产能突破200 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 8 年全球第一,而大众、丰田等传统巨头也加速新能源车型投放。若我国传统燃油车企转型滞后,不仅会丢失国内市场,更将在全球产业链中丧失话语权,转型成为保住产业地位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核心策略

(一)技术研发:从 “跟随” 到 “自主突破”

1.聚焦关键技术攻坚:将研发重心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电池、电机、电控 “三电” 系统。例如,吉利汽车设立新能源动力研究院,投入年营收的 15% 用于固态电池研发,其自主研发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达 300Wh/kg ;长安汽车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突破智能驾驶与电池管理系统技术,2023 年推出的纯电车型续航里程突破 700 公里。

2. 推进混动技术过渡:针对消费者 “续航焦虑”,发展插电混动、增程式混动等过渡技术。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系统通过 “以电为主”的混动逻辑,实现亏电油耗低至 3.8L/100km ,旗下秦 PLUS DM-i 车型年销量超 30 万辆,成为燃油车用户向新能源过渡的重要选择。

3. 布局智能化技术: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提升产品竞争力。上汽集团推出 “零束” 智能电子架构,实现车辆 OTA 升级,其纯电车型 MG MULAN 搭载 L2+ 级自动驾驶系统,在欧洲市场月销量突破 1 万辆,靠智能化优势打开海外市场 [2]。

(二)产业链重构:从 “单一制造” 到 “生态协同”

1. 向上游布局核心资源: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自建或参股电池、矿产企业。宁德时代与宝马、大众等车企成立合资电池厂,保障电池供应;广汽集团投资锂矿企业,布局 “锂矿 - 电池材料 - 电池生产”全链条,将电池成本降低 15% 以上。

2. 向下游完善服务网络:构建 “充电 - 换电 - 储能” 服务体系。蔚来汽车推出 “换电模式”,已建成换电站 2000 余座,用户换电时间仅需 3 分钟;吉利汽车接入国家电网充电桩网络,同时开发车规级储能电池,实现退役电池 “梯次利用”,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3. 跨行业构建产业联盟:联合能源、科技企业打造协同生态。比亚迪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 “光储充换” 一体化电站,利用光伏供电、电池储能实现能源自给;百度与奇瑞共建智能驾驶技术平台,将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 40% ,通过跨行业协作降低转型成本。

(三)市场拓展:从 “国内单一” 到 “全球多元”

1. 细分市场精准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差异化产品。五菱推出售价 5 万元左右的宏光 MINI,抢占城市短途代步市场;理想汽车聚焦 “家庭用户”,推出增程式 SUV,满足多孩家庭长途出行需求,2023 年销量突破 30 万辆。

2. 发力海外新兴市场:避开欧美成熟市场竞争,开拓东南亚、拉美市场。长城汽车在泰国建厂生产新能源车型,2023 年在东南亚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80% ;奇瑞汽车与巴西企业合作,推出适配当地路况的纯电皮卡,填补市场空白。

3. 强化品牌形象转型:摆脱 “燃油车制造商” 标签,重塑 “绿色科技品牌” 形象。宝马推出 “i” 系列纯电子品牌,通过 “可持续供应链”宣传(如使用 100% 可再生电力生产电池),吸引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2023 年 i 系列全球销量突破 20 万辆 [3]。

三、传统燃油汽车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

电池技术存在 “性能天花板”,当前主流锂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理论极限,低温续航衰减、快充安全性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固态电池研发需大量资金投入(单条生产线成本超 100 亿元),且量产时间一再推迟,多数企业面临 “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的困境。此外,电机效率提升、电控系统可靠性等技术也需持续突破,技术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

(二)成本压力制约转型节奏

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仍高于燃油车,以 A 级车为例,纯电动车成本比同级别燃油车高 30%-50% ,其中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40% 左右。尽管电池价格近十年下降 80% ,但锂、钴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2023年碳酸锂价格波动幅度超 200% ),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大。若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多数企业仍难以实现盈利,成本压力导致部分企业转型 “雷声大、雨点小”。

(三)供应链适配性不足

传统燃油车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存在 “体系冲突”,发动机生产线、零部件供应商需全面改造。例如,大众汽车为转型新能源,需淘汰部分燃油车生产线,仅德国狼堡工厂改造就耗资超 10 亿欧元;传统零部件企业(如生产火花塞、喷油嘴的企业)若不转型,将面临被淘汰风险,而转型需重新投入研发,供应链整体适配周期长、成本高。

(四)消费者接受度仍有提升空间

“续航焦虑”“充电难” 仍是消费者购车顾虑,尽管充电桩数量大幅增加,但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设施仍不完善,部分消费者担心 “长途出行无电可充”。此外,新能源汽车保值率低(3 年保值率比燃油车低 20%-30% ),二手市场流通不畅,也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调研显示,仍有 40% 的消费者因 “使用便利性” 问题拒绝购买新能源汽车。

结语

双碳目标达成期间,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变是不可阻挡的走向,既是对国家减排要求的责任践行,也是企业保障自身存续的必然抉择,从转型实际情况而言,依靠技术研发突围、产业链重组、市场精准谋划等办法,部分企业已收获阶段性成效,但技术障碍、成本压力等挑战仍需认真面对。

实现转型实施,需政企携手合作:从国家层面出发,可加大对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健全充电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区域)搭建,与此同时搭建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的流通体系;从企业角度出发,要专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工作,借助产业链协作削减成本,同时加大消费者培育力度,像举办 “新能源汽车体验日” 活动,增强市场认可度。方可助力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平稳度过转型 “深水区”,达成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 祁颖帆 , 侯立松 , 叶楠 . 传统燃油汽车品牌体验对新能源汽车延伸产品评价影响 [J]. 生产力研究 ,2022(09):97-101.

[2] 赵子扬 .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营销传播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2.

[3] 张雪丽 .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偏好对产品绿色度和定价影响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 ,2022.

作者简介:李江,1979 年 5 月 28 日,男,回族,甘肃省兰州市,大学专科,助理工程师,现工作单位: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