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课程教学中立德考核的实践研究

作者

赫琳宇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深化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将立德考核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有助于完善德育评价指标,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引领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德育课程教学立德考核的价值维度

(一)回应教育战略需求促进全人发展

将立德考核纳入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培养观,完善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引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为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育课程立德考核必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二)优化课程育人生态构建评价闭环

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是推动 " 五育并举 " 落地、优化育人生态的关键一招。当前,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部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与专业教学 " 两张皮 "" 两条线 ",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同时,德育评价体系单一化、表面化,过于依赖笔试成绩,缺乏对学生日常表现、实践活动的考察,无法形成评价指挥棒、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将立德考核纳入德育课程评价,有助于推动德育与智育深度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细化立德考核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引导教师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形成 " 教书育人 " 合力。同时,立德考核将德育要求具体化、行为化,实现学生日常表现、道德实践与学业成绩同步纳入评价视野,构建教学相长、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有力推动 " 五育并举" 走深走实 [1]。

(三)引导行为规范养成培育道德素养

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必须经历由认知到习得、再到养成的过程。德育课程立德考核为学生提供了知行合一的现实场域,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在日复一日的行为实践中培育良好品格。通过量化考核指标,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外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接受道德 " 体检 ",推动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德育课程教学立德考核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维一体评价框架推动全面发展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内容,兼顾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维度,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践德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三位一体评价框架为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提供了重要遵循。" 明大德 " 聚焦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宏观层面政治道德素养,考察其对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度,引导学生坚定 " 四个自信 "、厚植 " 四个意识 "。" 守公德 " 关注学生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对社会负责、为人民服务的中观层面修养,考察其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品质,激励学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严私德" 聚焦个人品行操守等微观层面,将出勤、作业、诚信考试、遵纪守法等日常表现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个人素质 [2]。三维立体评价框架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客观全面评价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突出德育实效性,必将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推行情境实践反思模式培育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的生成遵循由体验到内化、再到外化的基本规律,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体验、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反思中内化升华。基于此,德育课程教学应致力于为学生搭建 " 情境 - 实践 - 反思 " 一体化学习平台。教师应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时代特色的道德情境,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在解决道德难题、判断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形成对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感性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通过参与公益实践、志愿服务等,将课堂所学道德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践行笃行中提升道德修养、培育品格力量。此外,还应注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引导其及时总结德育实践心得体会,梳理个人成长历程,将外显行为内化为精神追求,实现道德认知的升华提炼。

(三)建立多元动态评估机制激发内驱力量

立德考核评估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关乎德育实效,需要处理好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频次等关键要素,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多元评价主体,吸收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评价格局。可邀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德育干部等交叉打分,组织家长、志愿者、实践基地负责人适时参评,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在交互评议中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动态呈现学生成长轨迹。过程性评价以学生日常言行表现为考察重点,通过量化、实时记录出勤、遵纪守法、志愿服务等行为数据,定期公示个人进步情况,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成就感;结果性评价侧重学生道德发展的整体水平,可因材施教分类设置权重,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予以差异化评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3]。

结语

德育课程立德考核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立德考核不仅仅是德育课程教学的 "指挥棒 ",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 " 助推器 "。德育课程要完整设计 "育人目标 - 实施路径 - 考核评价 " 闭环,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谭新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新通信 ,2025,27(06):133-135+138.

[2] 张俊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德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J]. 大学 ,2025,(01):4-7.

[3] 宋伯阳 . 数字教育背景下高职德育教学范式创新研究 [J]. 品位·经典 ,2024,(21):145-147.

作者简介:赫琳宇(1988 年 12 月),男,汉族,籍贯:河南省中牟县,单位:,职称 / 职位:讲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