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会的社会服务实践基督教中国化
吴唯
沛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江苏省徐州市 221600
教会效法耶稣基督的榜样,以其教导为指南,服务社会,荣神益人。本文探讨教会社会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以及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
一、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社会服务思想
教义对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具有指导作用。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人类始祖亚当破坏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使人陷入罪中。上帝差遣耶稣基督以十字架上的死救赎人类。这种信仰驱动信徒行上帝喜悦的事,如保护儿童、帮助老弱病残,以此作为获得救赎的途径。救赎与服务统一,教会的社会服务并非出于律法,而是自发的爱心实践。伦理关注在于建构神学方法和伦理原则,参与公正和谐社会建设 [1]。社会服务是一个平台,可在世界和社会中唤醒伦理道德,重视服务中基督的公义、良善、诚信、关爱等道德教训及其神学含义。
二、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教会参与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重要性,既能够促进教会与时俱进,还可强化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促进社会稳健、和谐发展。首先,从教会自身发展层面来看,如果过于脱离社会,不参与到社会服务当众,将很难融入社会主流,甚至可能会被边缘化。因此,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教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基督徒义务,增强信徒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体现基督徒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努力,有利于社会和谐。其次,基督徒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相较于物质援助,能够为受助者提供更良好的精神慰藉,由此呈现更好的社会服务效果,促进社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从价值层面来看,教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道德支持与伦理引导,还可基于信仰与生命的影响力,进一步改善教会社会形象,有效强化其公信力,由此实现教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新力量。
三、教会的社会服务是实践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方式
基督教传入中国时,就有着和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与传统,但当时传教士的社会服务是与其传教活动紧密联系的。社会服务是传教的途径。这些社会服务对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起到积极作用,包括学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出版及慈善救济等。20 世纪上半叶,基督教自由派的社会福音思想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一些传教士及其机构把开展社会服务当作重要目标,使基督教在中国的社会服务活动达到高潮。教会与社会密不可分,教会必须服务人群,因为“基督的救恩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从基督教信仰出发,关怀人群,解决人的困难,是教会的社会责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指出,关心弱势群体是基督教训的重要内容,生命应在信仰实践中流露,社会服务事工意义深远。
近年来,中国教会社会服务事工持续发展,许多教会已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同时体现信仰价值。但是还是有许多教会未充分认识到社会服务事工重要性、必要性,甚至存在“道德无用论”错误倾向,阻碍了教会与时俱进。这也如丁主教所指出的,目前中国教会社会服务事工并不普遍,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教会所处的现实社会处境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不仅是教会、神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差异,更是基督教中国化实践的核心课题。
在基督教中国化实践过程中,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代特征、社会需求等,均属于推动中国教会社会服务事工本土化的关键要素。比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仁爱”“和合”等伦理理念,以及独特的民风习俗,都能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得到体现及转化[2]。这些中国本土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基督教信仰表达方式,还可为信仰与生活实际融合提供现实路径。通过融合基督教教义与本土文化,中国教会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让自身信仰在具体社会服务实践中体现。
笔者在教会服侍中发现,社会服务在所在的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督教中国化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基督教强调爱与关怀,社会服务是基督徒实践这种爱的方式之一。以沛县教会为例,每年都会联合沛县残疾人联合会,组织慰问演出、捐款捐物等,还帮助种植农场的残疾人夫妇播种、收割。2019 开始,沛县教会开展了手拉手爱心扶贫活动,每个堂点牵手一户特困家庭,坚持至今。每年沛县教会还组织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油、面、大米、棉被等生活用品,慰问聋哑学校的残障儿童,送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还号召信徒积极参与沛县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
这种关怀和帮助不仅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能够传递基督教的爱和关怀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可以通过实际行动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向社会传递基督教的爱、仁慈、公正等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人们看到基督教的积极一面,改变对基督教的误解和偏见。这有助于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总结
教会的社会服务是中国教会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体现,丁主教指出“基督的救恩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福音与社会服务相关联,福音也应有很强的服务信息。”因此,教会若要真正发挥自身信仰价值与社会功能,必须将信仰体系与中国具体现实处境、社会服务需求等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教会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多行善,结出义果。在这过程中,教会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灵性成长,还应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比如灾害、疾病、贫困等,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开展公益项目等形式,为社会提供精神、物质上的支持,更好地实现基督教中国化。通过服务(实践)——神学思考(理论)——服务(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教会的社会服务,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上用行动去实践信仰,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关怀和服务处境化、具体化,认同中国人民,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晓鸿 . 发挥三自组织的引领作用 系统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 [J]. 中国宗教 ,2024,(11):28-31.
[2] 深 入 推 进 基 督 教 中 国 化 甘 肃 实 践 [J]. 中 国 宗教 ,2024,(11):39-40.
作者简介:吴唯 1987.12 女 江苏沛县 汉 神学本科 基督教堂传道员 研究方向: 基督教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