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马宇佳

海宁市中医院 浙江 海宁 314400

引言

骨科疾病具有恢复期长的特点,多与外伤情况有关,并发突然,并且病情相对复杂。医院骨科患者多以骨折、骨质疾病为主,患者的积极治疗与自身的康复效果息息相关。但是受到患者行动不便、病痛、功能障碍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无形中也加大了并发症问题出现的可能。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预见性护理方法在骨科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控制并发症的不良影响等。下文主要基于实际的医院患者情况对骨科护理中与进行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某医院 2023 年度骨科收治的 10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奇数偶数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 50 例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 50 例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 26例和 24 例,年龄在 43-6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7.23±3.82 )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3 例和27 例,年龄在45-71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9.43±4.3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 P>0.05 ),能够用于比对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实施常规体格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治疗前,护士向患者阐释骨科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治疗流程基本步骤,使患者及家属形成初步认知,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

住院过程中,护士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并提供生活护理与饮食指导。

1.2.2 研究组

为患者提供预见性护理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感染防控教育。为有效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教育,护士需针对骨科患者开展系统性讲解,全面传授感染防控知识,包括常见感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个人卫生准则,从而切实提升患者的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护士会细致指导患者及家属准确识别伤口异常表现,如红肿、发热、渗出物增多或持续性疼痛等症状,并反复强调一旦出现任何异常状况,必须立即通知医师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置。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如规范洗手、使用无菌器械和穿戴防护装备,并通过示范和监督,持续培养患者养成无菌行为习惯,例如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及定期更换敷料。

第二,开展系统化心理疏导干预。骨科治疗与康复周期普遍较长,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及持续性疼痛困扰,极易产生孤独、抑郁、烦躁等消极情绪。部分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程度、手术效果及未来生活能力存在深度焦虑,随病程进展可能出现预期性悲观,甚至逐渐丧失治疗信心,导致用药、功能锻炼等治疗依从性显著降低。护士需动态严密观察患者情绪波动及行为反应,通过深度沟通及时识别焦虑、抑郁征兆,精准评估其心理需求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干预、正念放松训练等技术,结合个体化疼痛管理方案,提供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建立信任关系、纠正错误认知、强化康复希望,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痛苦,重建积极治疗信念,从而显著提升其主动配合治疗的意愿和行为依从性,形成身心协同康复的良性循环。

第三,加强术后康复指导。护士需科学管理患者疼痛,准确评估疼痛程度,包括运用标准化的疼痛评分工具如视觉模拟量表或数字评分法,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疼痛耐受度及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指导患者掌握疼痛缓解技巧,例如深呼吸练习、放松疗法和正确体位调整。对轻度疼痛患者,可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音乐分散疗法、热敷或冷敷;对重度疼痛患者,应用药物干预如镇痛泵、静脉注射或口服阿片类药物,并密切监测副作用。同时,护士需指导患者开展术后早期活动:麻醉苏醒后,立即协助其进行小关节活动如手指屈伸、踝关节旋转,指导家属实施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血栓;在患者恢复期,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护士指导进行肌力训练如床上抬腿、关节活动度练习及功能性康复活动如床上坐起、站立和短距离步行,逐步增加强度和频率,以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并提升生活质量。

第四,落实并发症防治措施。护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及体位转换以减轻皮肤压力,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分散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健康宣教,提升压疮预防意识。另外,指导患者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足量饮水软化粪便。针对消化功能减弱者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物,教授腹部按摩技巧促进肠蠕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接受不同护理服务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 )表示,行t 检验;计数数据以 [n(%)] 表示,行X2 检验; P<0.05 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病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过预见性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满意度对比

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接受过预见性护理后,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医院对骨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与患者的康复效果息息相关。在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常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骨科患者的日常需求,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理念,预见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医护人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问题出现的可能,更能够提升患者配合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过预见性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将预见性护理指导应用于骨科护理实践,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进而改善其生活品质。本研究中,护士运用预见性护理指导,通过实施感染防控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强化术后康复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帮助骨科患者重建治疗信心,显著减轻其消极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最终促进康复目标的达成。研究显示,预见性护理指导有助于减轻骨科患者的负面情绪。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导,可预先识别并处理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保障各项护理工作有序开展,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实现对并发症的科学防控。

综上所述,医院在为骨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预见性护理的融入,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提升整体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伟华 . 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有效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 [J]. 人人健康 ,2020(2):170.

[2] 王玉召 , 戴亚萍 . 预见性护理指引应用于骨科手术护理中的满意度分析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7(25):79,91.

[3] 华婷 , 沈蔚俊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与分析 [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40):50.

[4] 陈兰姣 , 姜芳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9(18):159-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