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原材料定额制定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

史艳萍

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在建筑、市政、装配制造等工程领域,原材料定额制度作为成本控制和资源计划的重要基础,其合理性与精度直接决定着项目成本的控制边界。传统定额多源于典型工艺的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与制度刚性,然而在工程实际中,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施工工艺的多样性、人工操作水平的不均、甚至原材料本身质量波动等,定额数据往往存在一定偏离。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材料成本在项目总投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这种定额误差若不加以控制,极易导致预算不准、采购过剩或材料浪费。

随着大数据与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工程项目中的数据积累逐步具备了从“经验估计”迈向“数据决策”的条件。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定额的预测能力,更可为动态调整与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将从影响原材料定额准确性的主要不确定性入手,分析其作用机理并进行量化建模探索,进而提出一套基于工程实际可操作的应对机制。

一、原材料定额编制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分析路径

1.1 施工工艺差异引发的定额偏移建模

在不同施工单位、不同地域或不同项目技术方案下,同一种材料的使用量存在一定波动。例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成型工艺、钢筋绑扎的技术方式、砌体施工的砂浆厚度等微小工艺变化,都会影响材料实际损耗。要量化这类差异性,应建立基于“工艺路径—消耗行为—材料用量”的因果链模型,利用多项目施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偏差模拟。通过统计分析各类工艺节点的耗材浮动区间,可构建以标准定额为中心、偏移概率为边界的正态分布模型,从而建立具有弹性容忍度的定额预测框架。

1.2 环境与现场条件的不确定干扰参数化

施工现场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原材料定额精准度的重要隐性变量。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征会导致材料使用量的变化。在高温天气中,砂浆会更快失水,从而增加拌合量;而在低温或潮湿环境下,防水和保温材料的施工难度增加,可能导致材料的损耗增大。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必须建立精细化的环境参数与材料损耗的关联模型。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调整机制,从而使原材料定额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需求。

1.3 人为操作水平与材料质量的波动评估

在实际施工中,人为因素对原材料的使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技术熟练度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材料的消耗。不同经验的工人在进行材料控制时,可能会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在高难度施工工艺中。材料本身的质量原因,砖块强度不足、混凝土的塌落度过大,也会导致材料的浪费。为了量化这些因素对定额偏差的影响,可以引入“操作失误标准差”和“材料质量波动系数”等指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和敏感性分析,可以量化评估这些波动对定额的实际影响,从而为调整定额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二、面向不确定性的定额应对机制与管理优化策略

2.1 建立数据驱动下的定额动态修正机制

在传统的定额管理模式中,原材料定额往往是根据历史经验或固定标准制定的,通常缺乏灵活性,容易导致实际消耗与预期定额之间的差异。然而,随着项目的推进,现场环境、施工工艺和人员操作等因素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原材料的实际使用量与既定定额不一致。因此,原材料定额不应仅仅是固定的“纸面数据”,而应转变为一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自我优化的“反馈系统”。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在项目初期制定一个基准定额。这一基准定额应基于项目的总体设计、施工计划以及过去类似项目的经验数据,作为项目启动时的初始参考。随着施工过程的推进,应不断收集实时数据,并对基准定额进行动态调整。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和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高频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控。BIM 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和施工进度跟踪,实时监测施工中各项资源的消耗情况,同时将数据直接与施工计划对接;物联网设备则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时收集现场环境、材料库存、设备状态等信息,并将其上传至云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这些实时数据的汇聚和分析将为定额的修正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定额能够与实际施工情况保持一致。

2.2 分类应对与弹性设计的定额策略制定

不同行业、不同工序、不同材料在定额制定上应有差异化对待策略。对于高损耗率、高环境敏感度的材料(如油漆、防腐层、外墙保温等),应设置定额弹性区间与浮动系数,并配套建立异常损耗情况备案制度,便于施工单位依据现场情况合理调整在原材料定额制定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工序、不同材料的特性要求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出现材料异常损耗的情况时,需通过备案制度进行记录,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至项目管理者。备案制度有助于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优化材料的使用。

2.3 建立定额与材料管理系统一体化协同平台

在信息化条件逐渐成熟的今天,定额系统不应再是孤立存在的“文档工具”,而应与采购管理、仓储物流、施工计划等平台协同工作,实现材料从定额到计划、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链条化管理。通过构建统一材料编码体系与信息标签标准,将定额数据嵌入 ERP 系统,实现按工程节点自动生成材料需求计划(MRP)。配合 RFID 追踪与现场扫码入库机制,系统可实时反馈材料到货与使用状态,并根据实际消耗反馈反向优化定额参数,形成“计划—执行—调整”闭环式逻辑,推动企业材料管理向精益化迈进。

结语

原材料定额制度是工程建设领域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直接影响项目预算合理性与资源调配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确定性因素普遍存在且不可完全规避。本文通过对施工工艺、现场环境、人员因素等主要不确定性来源进行量化建模与逻辑分析,提出了一套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应对机制与系统性管理策略,力求实现原材料定额制度从“静态模板”向“动态模型”的跃升。未来,随着工程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原材料定额应借力信息化手段与人工智能算法,持续迭代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精细化管理与绿色建造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建强 . 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材料价格风险控制研究 [J]. 建筑经济,2023,44(5):45-50

[2] 陈晓峰 . 基于量化分析的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工程管理学报,2024,35(2):67-73

[3] 王晓明.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风险应对策略[J]. 建筑技术,2022,43(10):89-94史艳萍1988 年6 月、女、汉族、陕西省、武功 本科,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材料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