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职业本科教学中的教学侧重点研究

作者

冯丽慧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

0 引言

职业本科教育强调 " 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 "的培养定位,这要求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本研究基于CBE(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重点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构建梯度化实践教学体系?(2)怎样实现个性化能力培养?(3)技术伦理如何自然融入教学?研究成果将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范式参考。【1】

1. 强化实践能力与岗位技能衔接

1.1 实践教学主导

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的核心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针对当前实践环节仅占 28% 课时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三阶递进”实践体系:基础层配置Packet Tracer 虚拟实验(40 课时),重点训练 IP 规划、VLAN 划分等基础技能;进阶层采用华为 eNSP 模拟器开展中小企业网络项目(60 课时),覆盖 DHCP 中继、OSPF 路由等典型场景;创新层引入企业真实案例(80 课时),如某连锁超市VPN 组网方案实施。特别将华为 HCIA 认证的 12 项核心能力点分解到各模块,确保学生毕业时达到”能设计、会配置、懂排错”的岗位基准线。跟踪数据显示,改革后学生在网络设备配置实操考核中的平均完成时间从 52 分钟降至 34 分钟,项目文档规范性评分提升 29% 。这种基于认证标准倒推实训内容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教材实验与企业工作场景脱节的问题。

1.2 新技术融合应用

面对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研究团队建立校企协同的动态更新机制:首先,通过企业技术白皮书与课程大纲比对分析,识别出当前教学中缺失的SDN(软件定义网络)、Wi-Fi 6 等关键技术点;其次,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包,如将传统路由协议章节扩展为”静态路由 ⟶RIP/OSPF⟶SDN 控制器”的演进式知识链;最后,依托华为 ICT 学院资源,每学期更新 20% 的实验案例。某职业院校实施案例显示,在引入企业级 SDN 实训平台后,学生对网络虚拟化技术的理解准确率从 43% 提升至 76%[2] 。同时采用” 1+X ”证书制度框架,将阿里云 ACP、红帽 RHCSA 等新兴技术认证要求转化为学分置换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周期缩短至6-8个月。这种持续更新的技术融合模式,显著提升了毕业生在云计算运维等新兴岗位的就业竞争力。

2. 深化 OBE 理念与差异化培养

2.1 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面对行业技术快速迭代与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双重挑战,研究团队以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核心,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联合企业开展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明确云计算运维、网络安全等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与素质标准;其次,基于能力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将课程模块划分为”基础通用能力 + 专业核心能力 + 岗位拓展能力”三层架构,例如在网络技术课程中设置“传统网络优化”与“SDN 智能运维”双轨并行模块;最后,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通过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考核、技能认证通过率等指标,每学期调整 15%-20% 的课程内容难度与实训强度。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表明,实施差异化培养后,学生在华为HCIE 认证通过率提升 40% ,且 35% 的毕业生进入阿里云、腾讯等头部企业从事新兴技术岗位工作,岗位适配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 50% 以上。

2.2 分层教学实施

针对生源基础差异显著的现实问题,构建”诊断- 定制- 动态调整”的分层培养路径。入学即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能力测评(含CIDR 计算、协议分析等12 项指标),根据结果划分A(进阶组)、

B(标准组)、C(强化组)三个层级。A 组采用项目导师制,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的 5G 专网建设项目;B 组实施”微课 + 虚拟仿真实训”混合教学;C 组配备助教进行基础补强,如通过 GNS3 可视化工具辅助理解 OSI 七层模型。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章节测试成绩动态调整分组,如某生在”路由协议”章节从B 组升至A 组后,其设计的 BGP 路由策略获企业专家评分 91 分。资源建设方面,开发差异化课件 238 个,包括面向 A 组的” IPv6 过渡技术实战”、针对 C 组的”TCP 三次握手动画演示”等。统计表明,分层教学使后进生实验完成率提高 63% ,优秀生华为认证通过率达 92% ,实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因材施教、人人出彩”目标。

3. 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渗透

3.1 技术价值观引导

针对网络安全领域频发的伦理失范现象,本研究从”技术向善”维度重构教学内涵。首先,在”网络攻防技术”章节植入《网络安全法》案例库,如通过分析”某电商平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使学生理解技术滥用带来的法律后果;其次,开发”网络工程师职业道德决策树”教学工具,设置”客户数据备份遗失””网络监控权限越界”等 12 个典型伦理困境场景。实证数据显示,经过 32 学时的情境化训练,学生在”技术应用伦理判断测试”中的正确选择率从 51% 提升至 89% 。特别在” IPv6 部署”模块中,通过对比中美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引导学生认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家安全意义。企业反馈表明,接受此类培养的学生在实习期间, 100% 能主动执行数据脱敏规范, 82% 曾提出过安全加固建议,体现出从”技术操作者”到”责任担当者”的角色转变。

3.2 协作与创新意识培养

基于网络工程领域团队作业的行业特性,构建”三级协同”培养体系:基础层采用 Cisco Packet Tracer 的多人协作模式,要求 3人小组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拓扑故障排查;进阶层实施”企业工单模拟”项目,如安排 6 人团队分饰项目经理、安全工程师等角色,处理”银行网点 SD-WAN 割接”等复合型任务;创新层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赛项标准,开展72 小时封闭式项目攻关。某校实践案例显示,采用 GitLab 进行版本控制的团队,其项目交付完整度比传统组高 41% 。为激发创新思维,课程设置” 5G+ 工业互联网”等前沿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学生设计创新方案。跟踪调查发现,参与过协同项目的毕业生,其企业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 35% 在入职一年内即获得技术改进奖励,印证了协作能力与创新效能的正向关联。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基于”技术能力 + 职业素养”双螺旋模型的课程改革,有效解决了职业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产教脱节的核心矛盾。通过构建认证标准驱动的实践体系、动态分层教学机制和技术伦理培养框架,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评价体系,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浦江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3, 018(004):69-71.

[2] 陈文娟 .O2O 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J]. 移动信息 , 2023, 45(10):77-79.

作者简介:冯丽慧 (1978.10- ),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