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作结合” 的数智化演绎
王晶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621000
一、“述作结合”教育思想的渊源与内涵
“述作结合”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非否定创造,而是强调“述”为“作”之本,主张在充分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朱熹进一步阐释“温故而知新”,将知识传承与创新思维视为辩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领域表现为“技道并重”——既需扎实掌握技法规范(述),又要实现艺术表达的个性化创造(作)。在钢琴教学中,“述”体现为对演奏技巧、作品背景、风格规范的系统习得;“作”则表现为对音乐内涵的个性化诠释、跨媒介艺术转化及原创性表达。二者的失衡恰是当前钢琴教学的核心矛盾:要么陷入“唯技术论”的机械训练,要么流于脱离根基的空想式创新。
数智化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但为了避免技术应用的盲目性,必须将传统教育思想的引领作为前提。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路径,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始终强调认知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院钢琴教学团队在课程的数智化改革中借助传统教育智慧寻求突破,构建了新的数智化教学体系教学路径。
二、“述作结合”思想下数智化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课程团队对当前钢琴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诸如教学手段与创新引领不适配、技能教学与美育教育难兼顾等问题进行分析,其结果反射出现代钢琴教育中的“述作失衡”。传统钢琴教学以“师徒相授为主要模式,教师的示范与纠错构成教学互动的核心环节,这种模式虽能保证技术传承的精准性,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模仿状态,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述其形”而非“悟其神”的层面,导致演奏缺乏个性化表达。而且,钢琴作品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语境与人文精神,但单一学科的技能训练往往将其简化为技术符号的堆砌,使学生难以实现从“技”至“道”的升华。这种割裂使得“述”的过程缺乏文化滋养,“作”的实践失去精神根基,最终导致教学陷入“有术无道”的困境。
为突破上述困境,团队构建了以“述作结合”为核心的数智化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并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要素的系统性重构:通过技术赋能强化“述”的深度与精度,借助互动设计拓展“作”的维度与广度,最终实现“述”与“作”的动态平衡。
(一)音乐科技赋能
音乐科技的赋能为“述作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应用逻辑深度契合传统教育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理念。
传统钢琴教学中,学生对演奏力度的把握主要依赖听觉记忆与教师反馈,这种模糊性导致“述”的过程存在诸多认知盲区。课程团队创造性使用智慧钢琴与 Logic Pro 音频工作站协同,将演奏力度实时可视化,通过色彩进度条将抽象的触感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重构了“述”的习得机制。这种“以形助悟”的方式恰是对荀子“善假于物”思想的现代诠释,学生得以直观对比自身演奏与范本的差异。比如,在《北风吹》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智慧钢琴的音响记录,并辅助对比logic 的演奏力度数据,自主调整触键力度与速度,这种自我反思机制正是“慎思之,明辨之”的数字化演绎。
库乐队 App 的引入则拓展了“作”的实践维度。该平台提供的高还原度乐器音色库,使学生能在掌握钢琴演奏技能(述)的基础上,尝试多声部编创(作)。比如在《大江东去》的教学中,学生以歌词意境与钢琴伴奏织体为基础,使用库乐队中的中国鼓音色为作品创编,既深化了对乐器特性的理解(述),又实现了音乐表达的个性化创造(作)。这种实践呼应了王阳明“在事上磨练”的知行观,学生在扎实“述”的基础上释放创造潜能,体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创作规律,使技术训练与艺术创造在同一过程中完成。
虚拟仿真交互式管弦乐队的创建,实现了“述”与“作”的场景融合。传统钢琴教学中,协奏曲体裁的学习因缺乏乐队配合而沦为“单声部演奏”,学生难以建立钢琴与乐队对话的听觉效果,更无法体验协作创作的乐趣。为此,教学团队将智慧钢琴与 Home Concert Xtreme 软件互联构建出能自适应演奏速度的虚拟乐队,使学生在琴房即可获得“与乐队同台”的沉浸式体验。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整钢琴声部与虚拟乐队的平衡关系,既掌握了作品的结构技法(述),又体会到音乐表现的层次感(作)。这种实践将“博学之”的视野拓展与“笃行之”的实践深度相结合。
远程钢琴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时空限制,构建了“天涯共此时”的“述作共同体”。依托全国智慧远程音乐艺术教育联盟,课程实现了与东部院校的双导师协同教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通过同步钢琴系统示范演奏技法,本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域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如在《四川民歌主题变奏曲》教学中,学生既习得规范的演奏技巧,又了解了地方民间习俗,感受地方方言中蕴含的韵律特征,这种“异地同堂”模式完美诠释了《礼记·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教育智慧。技术支撑的实时互动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更使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成为可能,体现了“天下同归而殊途”的教育公平追求。
(二)构建“述作互促”的评价反馈机制
考核评价的创新是“述作结合”落地的制度保障,其设计理念根植于传统教育中“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评价智慧。教学团队采用数字化平台与大数据分析,确立了“知识 + 技能+ 艺术”三维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一考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构建了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
教学团队运用数字化平台管理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将考核内容聚焦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规范。通过智慧树平台开展的知识测评,围绕中外作品的文化语境、革命精神等主题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在技术训练的同时深化文化理解。如针对《平湖秋月》的测评不仅涉及演奏技巧,更包含对岭南画派美学思想的考察,使“述”的过程兼具技术与文化双重维度。技能测评要求学生上传演奏视频,教师通过系统标注功能进行精准反馈,这种“异步互动”既保留了传统“面授”的细致性,又赋予学生反复回看、持续改进的空间,使“述”的修正过程更具针对性。
阶段性评价侧重对理论知识在演奏精度的表现与个性化艺术表现力的考核。基于大数据分析创建的“多指标评分法”,通过可视化图表呈现学生各维度发展状态。这种评价方式超越了传统百分制的笼统性能细致地展现学生在“述”(如音准、节奏、速度)与“作”(完整性表现、艺术表现)方面的差异化特征。例如,学生A 与学生B 总分相同,学生 A 的技术指标得分优异但艺术表现平平,反映出“述有余而作不足”;学生 B 则在音色控制与情感表现上显露出独特创意,但基本功尚有欠缺,体现“作有灵而述不牢”。师生可据此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在教学中对 A 强化“得‘意’忘‘形’”的艺术表达训练,对 B 加强“形神兼备”的技术打磨,这种以“因材施教”为基础的评价实践,正是对孔子“闻斯行诸”教育智慧的数字化转化。
三维评价体系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精准诊断,更在于构建了“述作互促” 的良性循环。知识测评引导学生在“述”中积淀文化素养,为“作”提供精神资源;技能测评帮助学生夯实“述”的技术基本功,使“作”的创造性艺术表达有技可依;艺术表现评价则激励学生在“述”的规范中寻求“作”的突破。这种循环机制使“述”与“作”形成持续互动的张力,最终实现“技道并进”的育人目标。目前,该评价体系已被推广至四川省多所高校,并应用于省级音乐教育基本功比赛,其科学性得到业界广泛认可。
三、“述作结合”数智化演绎的价值与展望
“述作结合”的数智化演绎,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过程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技术的盲目追随,而是在 “守正创新”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体系。从理论层面看,这一实践验证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当代生命力。“述作结合理念通过数智化技术获得了新的表达形式:智慧钢琴的力度可视化使“格物致知”有了量化路径,虚拟乐队的互动体验使“知行合一”有了沉浸场景,三维评价体系使“因材施教”有了精准方案。这些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新语境下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 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述作兼备”的完整的人。
从实践层面看,这一模式为艺术教育的数智化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其关键在于把握技术应用的“度”与“道”:技术是强化“述”的精度、拓展“作”的维度的工具,而“述作结合”的教育思想才是引领技术应用方向的根本之道。在钢琴教学中,这表现为:智慧钢琴不只是演奏记录的工具,更是培养“反求诸己”反思能力的载体;库乐队不只是编创软件,更是践行“游于艺”艺术精神的工具;虚拟乐队不只是场景模拟,更是实现“和而不同”协作理念的场域。
从发展层面看,这一探索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教育路径。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中国语境下的教学必须解决“洋为中用”的命题。“述作结合”的数智化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使学生既能精准掌握西方演奏技法,又能融入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创造性表达。近年来学生在国际交流展演中频频自发选择、并演绎首首中国经典钢琴名作,或是在原创竞赛作品创作中融合民族音乐元素,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成果。这种实践打破了“中西方对立”的思维定式,证明了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展望未来,“述作结合”的数智化演绎仍有广阔探索空间。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钢琴教学或将实现“虚实共生”的新形态:学生可与虚拟历史音乐家对话,在“时空穿越”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述);通过 AI 辅助创作,在人机协作中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作)。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述作结合”所蕴含的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始终是教育变革的根本遵循。
结语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钢琴教学的数智化改革只是一个缩影。它启示我们:传统不是现代化的阻力,而是可资利用的智慧源泉;技术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只有将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水平的教育体系,这正是“述作结合”的数智化演绎所彰显的深层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立国. 中国式现代化与大学的文化自觉[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06
[2] 郭齐家 .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及其现代意义 [J]. 天津日报,
2019.08
[3] 余世谦.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探要 [J]. 复旦教育,1992 年第 1 期
[4] 杜成宪 . 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J]. 人民教育,2018 年第 22期基金项目:本文为绵阳市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创造性转化研究” 专项课题《“ 述作结合”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创造性转化研究(编号:MSJJCT 24- D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晶(1987- - ),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