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

作者

王生卓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教育体育局 宁夏固原 756300

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物体多少、大小、轻重、长短等可量化属性的感知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量感内涵与价值,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感知量的兴趣,逐步提升他们的直观感知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从而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量感感知兴趣

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建立对量的直观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主题,引入生活化的数学元素,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量、认识量,有效激发他们的量感学习兴趣,从而推动量感教学的高效开展[1]。

以“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发现生活中的克与千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观察日常所食用食物包装袋的质量信息,如饼干包装袋 120 克、食用油 5 千克、钙片60 克。通过这些生活现实生中的质量单位,唤起学生的认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顺势引入“质量单位” 这一概念。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生活物品,如土豆、矿泉水、盐等,让学生直观观察与感知。例如,在教学“克”这一单位时,教师可以用天平,称 1 克花生粒,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有多重,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称出 10 克、20克花生粒,再次用手感知重量。在学生自主操作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 克花生粒数量有多少?每个小组称出来的数量一样吗?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进一步理解克这一质量单位。在讲解完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讲解千克这一质量单位。最后,教师可以组织“超级手感王挑战赛”活动,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提供给他们一些生活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猜出物品的重量,哪一小组猜的最接近实际重量,即获得比赛胜利。通过一个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量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二、运用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度量单位、数量关系难以形成直观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学具、教具等,将抽象的“量” 的概念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度量单位、数量关系的认识,而且可以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可视化工具的优势,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提升量的感知与运用能力[2]。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教学为例,周长概念理解与计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 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纯说讲的方式,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绳子、直尺、纸片等学具,降低知识的抽象性,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周长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并用绳子围着长方形或正方形转一圈,让学生直观了解周长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绳子拉开,用直尺测量绳子围图形转一周的长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在讲解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形卡片的长与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并鼓励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可视化地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逐步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量感体验

实践是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提升量感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主题与内容,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量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量感经验,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运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达成核心素养教育目的。

以“厘米与米”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 “教室寻宝大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米与厘米。在活动之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卷尺、直尺等教具,并将任务卡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中。在活动开始之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张任务卡,并按照任务卡的指示完成任务,如观察直尺刻度,认识 1 厘米,寻找教室中大约 1 厘米的物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第二张任务卡,完成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任务,如量一块橡皮的宽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厘米这一单位长度。然后,教师引入米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教室从前门到后门有多长?还可以用直尺测量吗?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直尺不适合测量教室长度。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接下来的任务卡,完成用卷尺测量教室长度的任务,并让学生对比 1 米与 100 厘米的大小。学生发现 1 米 =100 厘米。最后,教师组织“教室寻宝大测量”,让学生先估测教室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再用教具进行测量,看谁估测的最准。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厘米与米的认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用量感解决问题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小学生的量感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量感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知量的兴趣,并利用可视化工具与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量感体验,让学生在多元感知中强化理性认知、逻辑理解与实践应用,逐步提升他们的量感,从而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燕妮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3):117- 120.

[2] 盛秀花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面积” 一单元为例[J]. 甘肃教育,2023(19):98-100.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X KT - JC- 07- 1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