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特色化发展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
贺晶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摘要:通过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比较研究,发现科学顶层设计、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整合内外部资源是关键路径。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突出学科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实现办学特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特色化;
引言
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其建设路径对于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高校的发展特点以及建设路径,探讨如何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以及整合内外部资源,为财经类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借鉴。
1.财经类特色化发展比较
1.1突出学科特色
在财经类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中,突出学科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高校可以在特定领域中取得显著竞争力,从而提升国际和国内的办学声望。
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是实现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财经类高校应该强化对优势学科的锤炼,着力培养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领域的人才。这些学科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持续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高校能够在相关领域形成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研究实力,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学术影响力。此外财经类高校还应该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体系。通过跨学科合作和交叉融合,高校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研究成果,提升学科发展的多样性。这种交叉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还能够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财经类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视为核心环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财经类高校需要积极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特色化发展应注重融合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财经类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数字化技术与财经教育相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数字化转型。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设与商科相关的新型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其次财经类高校应当培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财经专业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财经类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习实训以及参与创新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2.财经类特色化建设路径
2.1科学顶层设计
财经类高校的特色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其成功的基础。首先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从整体战略执行力出发。这意味着高校需要制定清晰的发展蓝图,并有能力将其付诸实施。这不仅需要领导层的远见,还需要整个学校的紧密配合。其次明确办学理念至关重要。财经类高校应当坚持经世济民的办学理念,将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置于首位。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对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财经类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其使命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确定办学定位方面,财经类高校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这意味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财经类高校可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但都应该明确特色办学在高校发展中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只有这样财经类高校才能在特色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和而不同”的办学特色。当然,科学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注重特色办学的意义。财经类高校应该认识到,办学特色不仅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以及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确定清晰的办学定位,财经类高校才能够培植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
2.2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
财经类高校在特色化发展中,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非常关键。通过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如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高校能够在相关领域形成显著竞争力。这些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支柱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将这些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以吸引优秀的师生,推动学科的深度发展。
财经类高校需要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开展,推动迈入学科发展的前沿。例如,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可以推动组织行为的研究。财经类高校应该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跨学科合作,培养跨界人才,推动学科发展创新。最后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还可以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优势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所以财经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加强与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促进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3整合内外部资源
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共享协同创新平台,是财经类高校实现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竞争,而是集体的合作竞争。在这一背景下,整合内外部资源,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合作,成为推动高校办学特色的外部动力源。通过建立政产研学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可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使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政产研学协同创新平台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外部资源支持,还有助于深化高校在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通过与事业单位、行业龙头、产业协会等合作,高校可以共同组建区域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产教融合的特色。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高校提升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还需要突破地域制约。这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其他高校、龙头企业、产业协会、校友等多方参与,形成一种多方主体参与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平台既能够提供外部动力支持,也能够促使高校内部各系统的资源集成,实现高校内外部的协同发展,为高校办学特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结语
通过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势学科生态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外部资源整合是实现办学特色的关键路径。希望本研究能为各高校在特色化发展方面提供有益启示,推动财经类高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锐.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23,35(06):88-94.
[2]何晴,刘亚玲.国内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我国11所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的比较分析[J].大学教育,2018(11):166-169
[3]张中华.论财经类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评论,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