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员与组织策略
王瑾琳
中共建德市委党校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311600
引言: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群众参与至关重要。他们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其广泛参与能提升治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然而,当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在动员和组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深入研究相关动员与组织策略,对于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1.1 提升治理效果
群众身处社会各个角落,对身边问题感知敏锐。他们参与社会治理,能提供丰富的一线信息,使治理决策更贴合实际情况。例如在社区环境治理中,居民能及时反馈垃圾堆放、绿化损坏等问题,帮助治理部门精准施策,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治理措施的盲目性。
1.2 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会增强对所在社区、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为了共同的治理目标而努力,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比如社区组织的治安巡逻活动,居民共同参与维护社区安全,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1.3 促进民主发展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民主的重要体现。通过参与治理过程,群众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这不仅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也推动了社会治理向更加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1]。例如在城市规划项目中,居民参与听证会,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符合公众利益。
2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动员与组织面临的问题
2.1 参与意识淡薄
部分群众对社会治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他们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对社会治理活动不关心、不参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广泛的参与局面。
2.2 动员渠道不畅
目前,社会治理动员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和传统的宣传方式。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动员渠道,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对于年轻人而言,传统的宣传方式可能吸引力不足,而新兴的网络动员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3 组织机制不完善
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方面,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治理活动难以有序开展。例如,在一些社区治理中,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之间职责不清,协调困难,影响了群众参与治理的效果。
2.4 激励机制缺乏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往往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群众参与。参与治理的群众得不到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容易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缺乏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导致参与人数逐渐减少。
3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员与组织策略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意识
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多元媒体,制作宣传视频、海报、手册等通俗易懂的资料,广泛传播社会治理重要性及群众参与价值 [2]。社区可通过宣传栏展示治理成果与居民参与案例,激发公众参与兴趣。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特点,开展定制化专题培训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政策法规,政府官员分享工作经验,社区治理先进代表传授实践技巧,如举办“社会治理大家谈”活动,鼓励居民交流参与心得,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同时,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通过设置宣传标语、举办社区文化节、组织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治理参与氛围,让群众在活动体验中树立参与意识,感受参与的乐趣与价值。
3.2 拓展动员渠道,实现精准动员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社区治理 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样化网络动员平台,及时发布治理信息、征集意见、组织线上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参与社会治理。例如,政府通过社区治理APP 发布垃圾分类任务,居民可线上报名参与宣传。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企业助力、志愿者带动的多元动员体系,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如社会组织动员成员参与社区服务,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活动鼓励员工投身社区治理,志愿者以服务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制定个性化策略,对老年人采用上门、电话宣传,对年轻人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动员,并结合群众兴趣特长,引导其参与适配的治理活动,实现精准动员。
3.3 完善组织机制,提高组织效能
明确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等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构建权责清晰的组织体系。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治理工作;社会组织充当桥梁纽带,动员群众参与;社区作为基础平台,可组建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委员会,共商社区事务。建立常态化协调会议机制,定期研讨治理难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同时,简化群众参与流程,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活动报名等服务,并建立快速响应反馈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意见,以此提升组织运行效率与群众参与体验。
3.4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力
设立社会治理参与奖励基金,对在垃圾分类、治安巡逻、环境整治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现金、生活用品、交通补贴等物质奖励,肯定其贡献。开展先进个人和组织评选活动,授予“社区治理之星”“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媒体报道、社区公告、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宣传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参与者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优秀志愿者推荐企业或社会组织工作机会,从物质、精神、发展多维度激发群众参与动力[3]。
3.5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参与水平
围绕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需求,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解读、沟通协调技巧训练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如社区举办“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由专家、业务骨干授课,筑牢群众参与根基。同时,创造多样实践机会,组织居民投身社区规划、环境整治与矛盾调解等项目,助力其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此外,建立导师帮扶制度,邀请领域专家学者与基层工作者担任导师,通过多种方式为参与者答疑解惑,全方位增强群众社会治理参与能力。
4 结束语
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当前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员与组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动员渠道、完善组织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加强能力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未来,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员与组织方式,持续完善相关策略,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王 辉 森 . 构 建 荣 誉 体 系 打 造 文 明 风 尚 高 地 [J]. 群众 ,2019,(05):49-50.
[2] 王伟涛 , 绳家明 , 何得桂 . 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生成逻辑、重要特征及实践价值 [J]. 学理论 ,2022,(04):27-30.
[3] 李金菊 .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及问题完善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12):116.
姓名: 王瑾琳
出生年月 :1995 年 1 月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籍贯: 吉林舒兰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 讲师
研究方向: 党史党建、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