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协同发展探究

作者

杨智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镇政府农牧站 014425

引言:

全球农业正经历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标志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从单一设备应用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演进,而种植技术也在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领域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的协同仍面临诸多瓶颈:机械化装备的普及受制于区域经济差异和小农生产模式,种植技术的推广需与机械化作业形成配套体系,否则难以发挥最大效益,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亟需通过技术协同实现降本增效。

1. 实施北斗导航自动驾驶与精准农业变量作业协同示范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技术与精准农业变量作业的协同示范,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北斗导航系统通过高精度定位与路径规划,实现了农机自动驾驶,大幅降低了传统耕作中对人工操作的依赖,同时减少了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土地浪费与资源损耗。精准农业变量作业则依托北斗导航的实时数据反馈,结合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多元信息,动态调整播种、施肥、灌溉等作业参数,确保资源投放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北斗导航自动驾驶与精准农业变量作业的协同示范需注重技术适配性与农民接受度的双重提升,针对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作物种类及种植模式,开发差异化的导航算法与作业模型,避免“一刀切”的技术推广导致适用性不足。例如,在内蒙古山区需强化北斗导航的地形纠偏能力,而在平原地区则可侧重变量作业的规模化应用 , 另一方面通过田间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户对智能化农机的信任感,化解其因技术复杂性产生的畏难心理,政府与企业的角色亦不可或缺,可通过补贴政策降低技术应用成本,或建立“农机共享平台”促进小农户参与。

2. 推广智能精准播种机械,实现种肥同播与株距精准控制

智能精准播种机械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技术在于实现种肥同播与株距精准控制,从而显著提升种植效率与作物产量。种肥同播技术通过一体化播种施肥装置,将种子与肥料同步施入土壤,确保作物在萌芽阶段即可获得均衡养分供应,减少传统分步作业造成的养分流失与土壤扰动 [1]。株距精准控制则依托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作物品种特性与土壤条件动态调整播种间距,避免因人工操作导致的疏密不均问题,优化群体结构以增强光能利用率。推广智能精准播种机械需兼顾技术适配性与农户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应用策略,加强农户技术培训,通过现场演示对比传统播种与智能播种的成效差异,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认可度,政策层面可通过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式降低使用门槛,并鼓励农机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解决小农户“用不起、用不好”的难题。

3. 推广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提升农田作业效率

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方向,其本质是通过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农机,实现农田作业的精准化、高效化和无人化,智能农机装备已从单一的作业机械发展为集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如配备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拖拉机、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除草机器人以及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变量喷药机等。这些装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不断优化作业路径和作业参数,显著提升了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关键环节的作业质量。推广智能农机装备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和市场服务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其提升农田作业效率的作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特性、种植制度和作物种类,开发差异化的智能作业模式,避免 " 技术水土不服 "。同时应重视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使智能农机获取土壤墒情、气象预报等多元信息,做出更科学的作业决策 , 在市场推广方面,要创新商业模式,发展" 共享农机"" 农机租赁" 等服务,降低小农户使用门槛,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设备维护、操作培训等配套支持。

4.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优化种植技术配套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是推动现代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化示范验证,探索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的最佳适配模式。示范基地应立足区域主导作物和典型种植制度,重点开展机械化作业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等农艺要素的集成创新,例如针对玉米密植高产需求,可示范推广适应窄行距作业的精准播种机,配套耐密品种和精准水肥管理技术,对于小麦种植来说,在确保“亩穗数,穗粒数”的情况下,要做好小麦扬花期以后的水肥管理。来提髙小麦的“千粒重”,只要小麦的千粒重达到了最髙程度,不想小麦高产,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示范基地建设应采取" 政产学研用" 联合共建模式,整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农机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应用反馈,形成技术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示范内容设计应建立对比试验区,直观展示传统种植与机械化配套技术的效益差异,增强技术说服力 , 同时要配套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既包括面向农机手的操作维护培训,也涵盖针对种植户的农艺规范指导,实现" 人机技" 的有机统一。

5. 开展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户机械化操作能力

开展精准农业技术培训是推动现代农业机械化普及应用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能力建设,帮助农户掌握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操作技能与精准农业管理理念。随着北斗导航、自动驾驶、变量作业等新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广泛应用,传统农户面临着技术认知不足和操作能力欠缺的双重挑战。培训内容应当涵盖智能农机基本操作、日常维护保养、作业参数设置等实用技能,同时融入精准播种、变量施肥、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管理知识 [2]。增强农户机械化操作能力需要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技术培训体系,形成长效的农机技术传播机制,在培训资源组织上,应整合农业院校、农机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组建由专业讲师、技术专家和乡土人才构成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培训对象要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机合作社骨干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技术辐射范围 , 培训时间安排应结合农事季节,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节点开展针对性指导,实现" 学用结合"。

结语: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突破传统农业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二者融合的现状与挑战,揭示了技术适配、政策支持、区域协调等因素在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井根 .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作用与应用分析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5, (06): 182-184.

[2] 陈建林 . 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探讨 [J].种子科技 , 2025, 43 (11): 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