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陈家川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标志着传统文化从“学科对象”上升为“治国资源”。202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高水平育人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文化浸润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政策解读与经验叙事,缺乏对“传统文化—辅导员—学生”三者互动机理的学理剖析;实践层面则陷入“活动化”“碎片化”怪圈,出现“高认同—低践行”的断裂。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理论层面回应:1.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逻辑必然;2. 辅导员在文化资本再生产中的功能定位;3. 融入过程的结构性矛盾与破解之道;4. 可供复制推广的制度化模型。通过跨学科整合与模型建构,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提供系统解释框架。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育人本质上是“以文化人、以文育心”,强调文化的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价值坐标。
(二)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区分“客体化—制度化—具身化”三维资本,指出文化资源只有被行动者内化于身体层面,才能转化为可再生产的“惯习”。
(三)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合法性边缘参与”,认为学习是学生在真实文化情境中与导师、同伴互动,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社会化过程。
整合上述理论,本文构建“价值—知识—惯习”三维转化模型:价值维度回答“为何学”,知识维度解决“学什么”,惯习维度落实“怎样行”;辅导员的核心功能是在制度情境中搭建“转化通道”,促成传统文化由“公共符号”走向“个体德性”。
三、逻辑必然: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的价值耦合
价值同构:传统文化的“仁爱、诚信、和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可为青年提供“日用而不觉”的价值支点。
精神补位:工具理性泛滥导致“空心病”,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能在“意义真空”中发挥滋养功能。
认同再造: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是“我们是谁”的集体记忆,高校作为文化高地,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凝聚认同的使命。
治理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软约束”,高校育人输出的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文化取向直接影响治理效能。
四、功能定位:辅导员的文化资本转换者角色
制度守门人:解读与再生产国家文化政策,将宏大叙事转译为校本规则。
资源策展人:选择、重组、激活分散的文化客体,使其与学科专业、学生兴趣、生涯需求对接。
情境导演人:设计“沉浸式”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体验文化、生成意义。
惯习诊断师:运用大数据与心理测评,监测学生文化资本积累轨迹,提供个性化支持。
网络编织者:链接校内外文化主体(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校友企业),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五、结构性矛盾
供给与需求错位:传统文化“高大上”的叙事模式与学生“小而美”的接受习惯存在落差。
文本与情境割裂:课堂偏重知识考据,缺乏情感体验与行为迁移环节。
专职与专业分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挤压专业成长空间,文化素养短板突出。
评价与激励缺位:绩效考核重“活动场次”轻“成长增值”,导致形式主义滋生。
线下与线上断层:数字平台内容同质化、娱乐化,稀释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密度。
六、五维协同路径设计
(一)制度供给:高校党委将“文化育人”纳入辅导员职称评审与绩效奖励,设立“传统文化转化”专项课题,给予经费与工作量双重认定。
(二)课程再造:
打造“ i+N′ ”微课程群——以“中华经典与生涯管理”为核心,衍生“汉服礼仪与面试形象”“《史记》与叙事写作”等模块;
采用“翻转课堂 + 任务驱动”,课前学生线上聆听名师解读,课中辅导员组织情境演练,课后完成“文化 + 专业”融合项目。
(三)场景浸润:
空间微改造——在宿舍走廊、食堂立柱、图书馆座位植入“可扫码、可聆听、可触摸”的文化元素;
仪式微设计——利用入学、毕业、生日、传统节日等关键节点,开发“成长仪式 + 文化密码”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过渡礼仪”中完成价值内化。
(四)数字赋能:
构建“文化资本成长银行”小程序,学生参与课程、场景、项目即可获取“文化币”,可兑换第二课堂学分、实习推荐等稀缺资源;
引入 AIGC“数字人”辅导员,24 小时在线解答传统文化疑问,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路线。
(五)评价牵引:
建立“过程性数据 + 增值性指标”双维评价,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学生文化行为数据不可篡改;
引入“第三方增值评估”,委托校友企业与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职业”匹配度进行跟踪反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七、模型运行机理
“价值—知识—惯习”三维在五维路径中动态耦合:制度供给赋予活动合法性 $$ 课程与场景提供知识载体与情感体验→数字平台记录并激励行为→评价反馈促成惯习固化。辅导员在每一环节充当“转换阀”,通过“选择—重组—激活—评价”四步,使传统文化完成“公共符号—教育资本—个体惯习—社会再生产”的螺旋上升。
八、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理论层面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逻辑必然与结构路径,提出“三维转化—五维协同”框架,突破了以往经验总结与政策解读的局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采用追踪调查与行为实验,检验模型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同时深化“人工智能 + 文化资本”研究,探索AI 时代辅导员文化策展能力的升级策略,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 . 高校辅导员文化育人能力研究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3.
[2] 张澍军 . 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发展——基于布迪厄视角的实证研究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24(4): 72-79.
[3] 王占仁 . 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前沿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