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周露

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东校区225600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具有关键作用。小乐器以其便携、易上手等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歌曲、欣赏曲目和音乐活动,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这些内容为小乐器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空间。将小乐器与苏少版教材有机结合,能够为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小乐器独特的外观、悦耳的音色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教材中,当引入小巧可爱的沙锤时,学生们被其摇晃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演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这种由小乐器引发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力

通过演奏小乐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色等要素,提升音乐感知能力。以苏少版三年级教材中的口琴教学为例,学生在吹奏口琴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每个音的音高和节奏,这使得他们对音乐的细节有更敏锐的感知。同时,小乐器的演奏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增强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

(三)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开展小组合奏等活动,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小乐器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如在苏少版五年级教材的竖笛合奏教学中,学生们需要分工合作,分别演奏不同的声部,通过协调配合使乐曲和谐动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演奏,调整自己的节奏和音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小乐器需要学生手、眼、口、脑并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音乐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吹奏技巧,还要了解葫芦丝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感知觉协同理论,用小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感知觉协同理论强调多感官参与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小乐器正是通过 " 听觉辨音、视觉识谱、动觉演奏 " 的协同,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概念。苏少版一年级教材《大鼓和小鼓》单元,可引入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让学生在对比演奏中理解 " 强 "" 弱 " 的节奏特性。教学中,可采用 " 分层递进 " 训练法:初阶用响板、木鱼等固定节奏型乐器,配合教材中的拍手练习,让学生通过 " 听节奏—看手势—奏乐器 " 的流程,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中阶引入铃鼓、沙锤等可变力度乐器,在《小雨沙沙》等歌曲中表现 "渐强 "" 渐弱 " 的节奏变化;高阶则结合自制乐器(如装豆子的塑料瓶),创编简单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种设计既符合苏少版 " 从模仿到创造 " 的编排逻辑,又通过小乐器的实操性,将抽象的节奏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演奏体验。

(二)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小乐器助力旋律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需通过主动建构获得。苏少版中年级教材逐渐增加旋律学习内容,如三年级《两只老虎》单元,可利用竖笛、口风琴等旋律乐器,引导学生在演奏中理解音高、音程关系。具体实施可分三步:首先,用竖笛演奏教材中的单音旋律片段,通过 "吹—听—唱 " 循环,让学生感知 "do""re""mi" 的音高差异;其次,设计 " 旋律接龙 " 游戏,分组用口风琴接力演奏《欢乐颂》片段,在合作中理解乐句结构;最后,鼓励学生用小乐器改编旋律,如将《茉莉花》的个别音符替换,探索不同音色效果。苏少版教材中《乐器真奇妙》等单元,本身就为小乐器与旋律学习的结合提供了素材,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从 " 被动听旋律 " 转变为 " 主动创旋律 ",深化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三)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借小乐器促进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存在音乐、动觉、人际等智能差异,小乐器的丰富性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苏少版四年级《民族乐器真多》单元,涵盖笛子、二胡等民族小乐器简化版,可据此设计差异化任务。针对节奏敏感的学生,侧重鼓类、镲类乐器的复杂节奏组合;对旋律敏感的学生,强化竖笛、口琴的独奏训练;对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小乐器重奏编排。在《森林音乐会》综合课中,让学生自选小乐器扮演 " 小鸟 "" 小兔 " 等角色,用不同乐器音色表现动物特征:三角铁模拟鸟鸣,木鱼表现兔子跳,沙锤代表风声。这种设计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又呼应了苏少版教材" 音乐与生活联结 " 的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乐器演奏中获得成就感。

(四)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将小乐器融入综合艺术表现

情境教学理论主张在具体场景中实现知识迁移,苏少版高年级教材强调音乐与戏剧、舞蹈的融合,小乐器可成为串联多艺术形式的纽带。在《欢乐的校园》单元中,可创设 " 校园艺术节 " 情境,让学生用小乐器构建综合艺术表现。教学中,以小乐器为核心设计多维任务:用腰鼓、铃鼓配合集体舞,强化动作与节奏的协调;用口风琴为课本剧《小红帽》伴奏,训练旋律与剧情的匹配;甚至将小乐器与美术结合,制作 " 彩绘小鼓 "" 装饰竖笛 ",在美化乐器的过程中深化对音乐风格的理解。苏少版教材中《小小音乐剧》等内容,为这种综合应用提供了现成载体,小乐器在此不仅是演奏工具,更成为连接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桥梁,助力学生形成整体艺术素养。

综上,小乐器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需以教材单元目标为导向,依托感知觉协同、建构主义等理论,通过节奏训练、旋律认知、个性发展、综合表现四个维度,将乐器操作与音乐要素学习、个性成长、跨艺术融合相结合。这一策略既发挥了小乐器的实践优势,又深度契合苏少版教材的编写理念,最终实现 " 让每个学生在乐器声中感受音乐之美" 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 媛 . 小 乐 器 在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天 津 教育 ,2025,(21):125- 127.

[2] 张理颖 . 小学音乐“ 小乐器进课堂” 的实践研究 [J]. 黄河之声 ,2025,(09):207- 209.

[3] 樊巧会 . 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读写算 ,2025,(09):16- 18.

[4] 邵西琳 .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5):153- 156.

[5] 胡杨 . 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小乐器的实践与思考 [J]. 求知导刊 ,2025,(04):137-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