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路径探析

作者

李莹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高度聚集、具备较高附加值的产业类型,其在促进经济实现增长、延续文化内在价值等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步入数字化时代后,以往传统的文化创意模式遭遇到一系列难题,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全新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本领、深度的学习能力以及智能的生成能力,正在深入且显著地改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环节、传播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因此,深度探究由人工智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具体途径,对于精准掌握产业的发展趋向、有效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具备关键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伦理问题凸显

伴随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普遍运用,技术伦理问题开始逐步浮现。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化创意内容存在版权归属模糊不清的状况,鉴于人工智能的创作是依靠对海量现存作品的研习与仿效,其生成内容可能会和已有作品存在雷同之处,进而引发版权纷争。同时,对人工智能自主创作作品,其版权究竟该归属于开发者、使用者亦或是人工智能自身,当下还未有明晰的法律规定。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造成文化创意内容趋向同质化,智能算法在进行内容生成时,常依据现有的数据及模式,易产出相似作品,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不利的。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可能牵扯到隐私泄露的状况,在收集并分析用户数据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中,若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就有可能致使用户的隐私信息遭到泄露以及滥用。

(二)专业人才短缺制约发展

人工智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革新,需要既通晓人工智能技术,又熟知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当下这类人才极为匮乏。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本就处于需求远超供给的状况,并且文化创意产业针对人才的要求具备独特之处,其要求人才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及创新能力,这就导致符合条件的人才数量变得更稀少。现有的教育体制在培育综合型人才方面存在欠缺,通常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还有与文化创意有关的专业常处于各自运作的状态,缺少跨学科层面的交流以及融合,这就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能够符合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此外,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投入不够充足,这也使人才短缺状况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专业人才数量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深层次的应用以及创新性的发展。

(三)产业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尽管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的融合程度依旧有提升空间。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与运用不够充分,依旧停留在过往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缺少积极接纳新技术的观念与动力,某些企业忧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会令成本增加,不愿意开展尝试与投入。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进程中,依旧存在技术阻碍,由于不同领域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以及数据格式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遭遇了限制,数据的共享与协同很难达成。此外,产业生态系统尚不完善,缺乏高效且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及平台,这使企业彼此之间难以展开深层次合作,进而共同推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人工智能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为应对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意产业应用过程中碰到的版权以及伦理方面的棘手难题,有必要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伦理准则。明确清晰地界定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究竟归属于谁,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款针对人工智能作品在创作、使用、传播等情形下进行规范,从而保障创作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引导构建并且完善伦理审查机制,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过度运用,例如当人工智能开展内容生成工作时要避免出现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以此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状态。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数据安全的防护工作制定严格的数据收集规则、使用规则以及管理规则,确保用户的隐私信息不会出现泄露以及被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为人工智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打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以大力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这种方式,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棘手难题,高等院校应对自身专业的设置予以优化,推动人工智能专业和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形成交叉融合,例如,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培养那些既具备文化创意思维又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与此同时,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如此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项目,进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企业同样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投入力度,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人才引进相互结合的模式,以此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水平,另外,政府还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搭建奖励制度,为人才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环境。通过多方的协同作战,培养出数量众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人工智能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给予稳固的人才支撑。

(三)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提升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水平,需促使产业达成深度融合以及协同性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应转变思维观念,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以及运用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新性能力和竞争实力,政府可借助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激励企业开展技术领域的创新与模式创新。同时,需强化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的一致性,破除技术阻碍,推动数据的共享以及协同作业,构建行业协会以及联盟这些组织,促使企业彼此之间,还有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之间开展合作并进行交流,攻克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大范围的应用。除此之外,搭建起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产业深度的融合以及协同发展,达成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积极、良好的互动与共同进步。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其在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同样遭遇了诸多挑战。借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伦理准则、加大复合型人才培育力度、促进产业实现深层次融合等系列优化办法,能够切实应对这些挑战,进而充分施展人工智能的推动效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不断地发展以及其应用逐步深入拓展,文化创意产业会迎来更为广阔无垠的发展空间,达成质量更高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正大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机理、困境审视与路径探索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32(10):120- 123+141.

[2] 郭 艳 . 数 字 赋 能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高 质 量 发 展 [J]. 决 策 咨询 ,2024,(01):36- 39.

[3] 王熠 . 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意产业 : 融合、发展与创新 [J].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40(03):100- 111.

作者简介:李莹(1984- ),女,汉族,山东邹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

2024 年度渭城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AI 新质生产力赋能渭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VCR K-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