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的实践策略
赵东
宿州应用技术学校 安徽省宿州市 234000
一、案例分析
1. 事件回顾
2025 年 3 月 7 日中午,男生宿舍 A 区发生一起斗殴事件 , 值班领导到达现场进行处理。起因是学生郝某在食堂向周某索要钱财引发争吵,随后周某的朋友陈某卷入冲突,最终发展为郝某与陈某在宿舍的肢体冲突。事件导致陈某脾脏损伤需住院治疗,学校调解无果后由派出所介入处理。
2. 事件成因分析
情绪管理不足:双方因小事未能冷静处理,导致矛盾升级。
群体效应:郝某召集其他同学“助阵”,加剧冲突严重性。
监管缺失:宿舍同学未能及时劝阻或上报,反映出监管漏洞。
二、针对学生宿舍内矛盾的处理策略
1. 快速响应与现场控制核心原则:“快”和“控”。
三分钟内抵达现场或远程联系值班人员稳定局势。隔离冲突双方,检查伤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是轻伤:先由校医处理,同时对学生伤情拍照取证。如果是重伤:马上打 120 同步通知学生处,学生就医后通知家长。
无伤情:也要立刻把涉事学生分开带到不同地点,避免再接触。
2. 深入调查与证据固定核心原则:“细”和“实”。
单独询问目击者、受害者和涉事学生,避免对质。
记录核心问题(如冲突起因、参与者行为等)。“冲突发生之前,你们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谁是首个采取行动的人?采取了何种方式(推搡、击打、持物等)?”“是否有其他人员参与或煽动了冲突?”
固定物证(现场照片、损坏物品)和人证(书面陈述)。

表 1
第三步:分级处理,明确责任核心原则:“准”和“公”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事件性质分级分类处理。
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依校规校纪处理(处分、赔偿等)。
完善学生违规违纪处理办法,为班主任提供明确依据。

表 2
第四步:心理干预与善后处理核心原则:“暖”和“导”
在事件发生后24 小时内,由专业心理教师对受害者进行介入疏导,并调整其宿舍安排,以远离原先的冲突环境。
对施暴者实施矫正措施,参加“学校心理辅导班”,安排劳动教育。组织宿舍会议,并共同制定《宿舍公约》,修复学生群体关系。
第五步:亡羊补牢,预防再发核心原则:“长”和“联”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需注意的事项,包括不拖延:确保在 24小时内完成初步处理,以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不孤立:联合家长、心理教师、学生处等形成教育合力。
不贴标签:在批评行为的同时,确保保护学生的个人尊严。
三、预防校园欺凌的实践策略
1. 安全教育常态化
校园欺凌产生的舆论极易发展成为网络舆情,使得校园欺凌治理工作难度加剧。一方面,持续的舆论发酵、质疑与指责、指认与澄清轮番上演,加之利益主体间的意见相悖,产生舆论博弈,就容易产生“优势意见”群体对“沉默者”群体的欺凌。利用班会课、早自习等时间把校园欺凌的各种形式和严重危害讲清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跟学生算清参与校园欺凌的“代价”:欺凌者、帮忙的、看热闹不制止的,各自要承担什么后果。
2. 情绪管理与冲突化解培训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模拟冲突场景,培养学生通过沟通而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1)保持冷静安全为先
遇到欺凌,先想办法脱身,保护自己最重要。避免激烈还手,防止自己受伤或反被诬陷。可尝试以言语或肢体动作进行适度自卫,但需避免过度反击,以防事态恶化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2)及时寻求援助
若无法脱身,在现场大声呼救。在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告知班主任、家长或监护人。对于严重事件,尤其是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在通知班主任和学校值班教师的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3)保存相关证据
留存遭受损坏的衣物、物品、勒索字条或财物、医疗诊断证明、医药费票据等,保存侮辱、威胁性质的短信、微信及 QQ 聊天记录、邮件,保存涉及欺凌行为的图片、视频、网络欺凌相关的帖子。
记住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及旁观者的姓名(或特征),并向教师或家长详尽说明情况。
3. 完善监管与干预机制
(1)建立多层级监管网络
班主任每日与学生沟通,关注情绪异常学生。值班教师加强宿舍、操场角落等高风险区域的巡查。
每个班设“安全委员”,每个宿舍选一位“矛盾观测员”进行培训,了解什么是欺凌、报告什么信息,能发现苗头第一时间调解或上报。
(2)快速响应流程
学校要提供一个安全的举报渠道,让学生能够报告欺凌事件而不必担心报复。班主任发现欺凌苗头时,立即隔离涉事学生,避免事态升级。
启动“班主任—学生处—校领导”三级联动机制,确保事件及时处理。
4. 构建和谐班级文化
(1)欺凌者通过各种暴力行为或语言攻击被欺凌者,巩固“强势”身份,满足自己在同辈中受人崇拜的心理 ; 被欺凌者则可能内化“受害者”角色,如认为“我是 ' 差生’、我性格懦弱,就活该被欺负”。班主任倡导尊重与包容通过班级公约明确禁止欺凌行为,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重视团队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凝聚力。
(2)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应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正面榜样,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表彰友善行为(如帮助同学、化解矛盾),强化正向激励,传递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尊重彼此的差异的积极价值观。
四、结语
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需班主任、学校、家长与学生多方协同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可借助安全教育、严格监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科学干预等举措,切实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为学生打造安全且健康的成长环境。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关键角色,应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成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烦烦 . 规训与惩罚:校园欺凌的形成逻辑与治理策略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22):4-7.
[2] 史景轩 , 陶苗苗 , 王印华 , 张琳然 .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下校园欺凌预防系统的构建 [J]. 教学与管理 ,2025(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