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化与译码:《湖光山色》英语版翻译评析
李晓阳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54
摘要:本文评析了周大新著作《湖光山色》的英文翻译,由澳大利亚学者托马斯·布雷负责。文章首先概述了该翻译版的出版背景,并分析了布雷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策略。通过对几个关键翻译实例的细致考察,本研究探讨了布雷如何平衡原文的文化特征与目标语言的可读性。尽管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文化元素的简化甚至缺失,翻译整体上仍可视作在文化转化与译码过程中的一次积极尝试。本文对英文译本提出了几项改进建议,以期加强原作文化底蕴的呈现并提高译作的整体品质。本研究旨在为探讨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洞见,并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 《湖光山色》;翻译评析;归化;异化;文化转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已成为国际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其意义和作用愈发显著。而对于蕴含浓郁地域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学而言,其在跨文化沟通中所面临的挑战尤为复杂: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既能保留源语文化内涵又能为的语读者所能够理解和接受显然是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本文聚焦于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这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农村生活、描绘城乡变迁与人性复杂性的重要作品。站在现代文明和传统乡村文明的交汇点上,周大新紧扣时代背景,讲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农村经历的变化, 他的乡土小说描写了乡村社会的变迁,是一部完整的农民精神嬗变的史诗。[ [2]孙拥军.现代审视与乡土坚守:从《湖光山色》看周大新的创作意识[J].大众文艺,2015,(21):22-23.]《湖光山色》的故事背景设立在作家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丹江口水库周边,又称丹江湖,以及伴随其中的伏牛山。作品通过叙述主人公楚暖暖与旷开田的爱情经历和人生变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交错影响。
在2017年,这部颇受中文读者欢迎的作品通过托马斯·布雷(Thomas Bray)之手,被译成英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海外传播。布雷的翻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作为一名非母语背景的翻译者采用了何种策略,以及如何处理文化元素的传递,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以及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翻译评价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湖光山色》英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评价其在处理原著文化要素方面的成效与不足,探讨其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译文的建议。本研究力图为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并为丰富跨文化文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做出贡献。
1、翻译策略分析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和语言交流的独特形式,要求译者不仅准确传达文本的语言信息,还要传递作品的文化内涵。在面对特定文化语境下诞生的作品,如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时,这一任务变得更加复杂。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托马斯·布雷翻译的英文版,尤其是他所采用的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异化即施莱尔马赫在 1813 年提出的“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基于此,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发展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强调使目标语文化的读者感到熟悉,通过将源语言文化特点转化为目标文化中的对应形式,简化读者的阅读难度。异化则要求保持源文化的风格和意象,即使这可能会对目标语言读者产生陌生感。
布雷的英文翻译可见其灵活地运用了上述两种策略。在处理乡土文化特有的词汇与成语时,他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让非中文背景的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例如,将“舍不得娃子套不住狼”翻译为“you can’t make omelets without breaking eggs”,这一英文俚语使得翻译内容更符合目标语境,而非逐字逐句的直译。
与此同时,异化策略在布雷的翻译中也有所体现。他在某些情节描述和对话中留有中文的原味,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原生文化氛围。例如,名字的翻译保留了中文音节,如“楚暖暖”至“Nuannuan”,维持了角色姓名的中国特色,这种细微的保留有助于读者体验故事在文化上的根源。然而,布雷的翻译在归化与异化之间的权衡并非不受争议。一些批评指出在追求语言上的流畅和理解上的便捷时,部分文化元素被简化或省略,可能导致对原作文化内涵的不完整呈现。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差异,部分文化特定的意象和隐喻在翻译中的准确度和影响力可能有所下降。
在评价布雷的翻译策略时,需认识到翻译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到读者的预期、文化差异的桥接以及原作意图的忠实传达。综上所述,布雷的《湖光山色》英文翻译呈现出了在保持原文韵味与目标语言可读性之间的紧张平衡,其作品展现了对翻译实际操作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灵活运用的一个实证。
2、翻译例子及分析:
对于《湖光山色》的英文翻译,托马斯·布雷展现出了对原文以及中国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通过他的翻译策略,为读者呈现了一份既保留了中国文化元素也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易读性的文本。以下为几个典型的翻译实例的延伸分析:
例1:“和主任家成了亲,以后咱家就不会再受人欺负了。” 娘看了一眼暖暖,有些小心地说。
译文: "With marriage to the Leader's family, no one will bully us ever after!" Mom shot a glance at Nuannuan and said cautiously.
此处布雷优雅地捕捉了“看了一眼”的轻快和潜台词,将其译为“shot a glance”,这个动作反映了说话者的隐忧以及对旁人的顾虑。同时,“有些小心地说”被译为“said cautiously”,生动地描绘出中国乡村地区母亲对未来的渴望与焦虑,以及对社会地位提升后可能受到的待遇改善的渴望。但这个翻译是否能让外国读者感受到母亲语言背后的文化动机和家庭价值可能是一个问题。
例2:“会种地的旷家的儿子。” 奶奶提醒道。
译文: "Son of the Kuang's family, the farmers," reminded Grandma.
此处将“会种地的”的直译风险转变为“the farmers”,译者利用了英语读者对“farmer”概念的熟知,简化了叙述但没有牺牲信息的传递。将“会种地的旷家的儿子”简化为“The farmers”保留了核心信息,并使翻译变得更加直接。然而,这种归化可能导致丢失连接人物与土地之间特殊关系的微妙语境,这在中国乡土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和重要的主题。
例3:“你个小杂种,为赚那点钱敢把这么多地里的庄稼毁了,还有没有点良心?你叫俺们喝西北风啊!”
译文: “You bastard! You ruined all the fields in the village for some money! You don’t have a heart! You are killing us all!”
在这个例子中,“喝西北风”这一中国习语经过了归化处理,表达了一种绝望和生计上的威胁,翻译为“killing us all”是一种强有力的语言表达。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归化手法,将一种地方性的表达转换成更广泛认知的概念,这种转化不失为一种强调了原句情感色彩的手法。译者在此处确保了原文情感的激烈度和紧迫感在译文中得到了保留,同时避免了字面意义可能带来的误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丢失了原文中农耕社会对自然条件依存性的隐喻。
例4:“咱乡下人不是也说,舍不得娃子套不住狼吗?”
译文: “Even in here people say, you can’t catch a wolf without sacrificing some sheep.”
布雷在此采取了归化策略,选取了与中国俗语相似的英语谚语“you can’t catch a wolf without sacrificing some sheep”,成功传递了“必须牺牲一些以获得更多”的普遍观念。但这种译法可能无法完全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生动性和具体性,这是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不同导致的。虽然与原文的“损失孩子抓不住狼”作了变通,却有效地传达了做出牺牲才能得到所欲的普遍道理。这种策略选择有助于外国读者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快速地接受和吸收这一文化表达。
3、翻译改进建议
在对托马斯·布雷的《湖光山色》英文翻译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改进建议。
首先,提高文化细节的透明度:可以在文中通过脚注或附录等形式提供更多关于特定习语和文化现象的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化的深层含义;其次,加强语义的丰富与准确度:对于一些关键的文化表达,采用更精细和更多层次的翻译,避免过度简化导致的信息损失,以传达原文的社会和文化复杂性;再次,强化跨文化比较: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与目的语言文化中相似表达方式的对比说明,帮助读者连接跨文化的桥梁;最后,加强目标语言的风格匹配:在保留原作文化特色的同时,努力使译文在语言风格和读者预期上更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学传统。
通过这些策略的改进,翻译作品不仅能更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文化意涵,还能增强其在目的语言文化中的可读性与吸引力,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评价这些翻译例子时,我们能够看到布雷在处理中国文化和语言特点时的敏感性和策略选择。他的译文在清晰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注重了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内在逻辑。然而,这同样促使我们思考,翻译是否总能做到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尤其是当面对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点的文本时。总的来说,布雷的翻译尽管在某些方面成功地介绍了中国乡土文学给外国读者,但其在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仍然是有争议的。每次选择归化策略,都可能会带来文化底蕴的一定程度的损失;而每次选择异化策略,读者的容易理解性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翻译者必须对这两种不同的策略进行慎重的研究,并决定如何最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目的,即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方便目标读者的理解。这也需要读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挑战,进而增加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欣赏和对所涉及文化的理解。
4、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再现,既是一门艺术也是技术,充满了挑战。在评价和分析《湖光山色》的英文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对归化与异化策略有效性的深造认识。布雷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探讨文学翻译实践的良好案例,尽管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也展示了他对源语言文化的敏感性和对读者易读性需求的重视。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理解并且尊重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才能使作品真正活跃在世界的文学舞台上。未来的翻译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应更加注重这种平衡,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深刻且丰富的阅读体验。《湖光山色》的英文译本及其未来可能的改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通过这样的翻译评价与改进建议,我们期望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对话,进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孔标.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外宣翻译[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7(03):36-38.
[2]孙拥军.现代审视与乡土坚守:从《湖光山色》看周大新的创作意识[J].大众文艺,2015,(21):22-23.
[3]司春秀.通过《青年近卫军》汉译本分析叶水夫的异化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5):204
作者简介:李晓阳(200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