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优化及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
程相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322000
引言
血液透析作为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治疗的主要手段,要求长期、高效、稳定的血管通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血流量支持。血管通路不仅直接关系到透析充分性,还影响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与生存质量。当前,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等通路各有优缺点,其选择、建立与维护成为临床管理的核心内容。并发症如通路狭窄、血栓、感染等仍是影响透析患者预后的主要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基础疾病复杂化,优化血管通路管理和并发症防治迫在眉睫。本文围绕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优化策略及并发症防治,系统梳理临床最新进展,旨在为一线医护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
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类型选择与优化原则
(1)血管通路类型与适应证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常用的血管通路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和中心静脉导管三种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被认为是一线首选。人工血管多用于自体血管条件差、内瘘失败或特殊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因感染、堵管等风险较高,仅在急诊或其他通路不具备条件下临时使用。合理选择血管通路类型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血管状况、合并症、生活预期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
(2)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化策略。血管通路的建立应在患者进入透析前充分评估,重视多学科协作,优先选择非主侧上肢、远端动静脉内瘘。术前行血管超声评估,有助于判定静脉口径与血流量,规避早期失功风险。手术操作须由有经验的血管外科或介入团队执行,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及时复查功能状态,早发现早干预狭窄、血栓等问题。
(3)血管通路优化的长期管理原则。血管通路优化不仅限于建立环节,更需在维持过程中持续关注。定期监测通路功能,包括血流量、静脉压、杂音等物理指标,辅以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通路并发症隐患。制定科学的穿刺方案,优选梯形穿刺、区域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加强患者健康宣教,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查能力,促进通路健康长寿。
二、血管通路并发症的类型及发生机制分析
(1)血管通路狭窄与血栓形成。狭窄和血栓是导致通路失功能的主要并发症。狭窄多见于吻合口、流出静脉和穿刺部位,其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动静脉流速异常、穿刺损伤及血管炎性反应等。血栓形成与狭窄关系密切,同时受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感染等影响。
(2)血管通路感染的风险与机制。感染是血管通路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常见的并发症。人工血管和导管作为外源性植入物,易受细菌侵袭。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护理不到位、操作流程不规范均为高危因素。感染可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化脓,也可导致全身性败血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3)其他常见并发症分析。除上述并发症外,血管通路还可能发生动脉瘤、静脉瘤、出血、穿刺部位血肿、血流不畅及静脉高压等。部分并发症与穿刺技术、患者基础疾病、药物应用等密切相关。需强化监测与个体化管理,降低意外风险。
三、血管通路优化管理的关键措施
(1)科学评估与个体化通路建立。血管通路建立前,需对患者全身及局部血管状况、凝血功能、心脏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综合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采用超声血管造影等方法指导通路选型与手术路径。优选合适的血管部位和吻合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
(2)标准化操作与穿刺技术改进。规范化操作流程是减少通路并发症的基础。穿刺应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操作,执行无菌原则,应用梯形穿刺法、交替穿刺等技术,防止局部损伤和静脉硬化。对于人工血管、中心静脉导管,要加强消毒和维护,降低感染风险。
(3)动态监测与早期干预机制。通路管理应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定期检测通路血流量、静脉压、局部杂音和波动变化。对于早期发现的狭窄、血栓、感染等问题,应联合血管外科、介入放射、感染管理等多学科团队,及时采取球囊扩张、溶栓、局部修复等措施,防止通路完全失功能。
四、血管通路并发症防治的综合策略
(1)有效的并发症预防体系建设强调预防为主和管理前置,是保障血管通路长期健康的基础。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通路管理规范,明确穿刺操作、消毒流程、护理措施和随访制度的各项责任,确保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医护人员需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最新的防控技术和策略,提高临床防范能力。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检查和护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促进早期干预。建立完整的通路健康档案,系统记录患者通路状态、护理措施及随访情况,实现医患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通过医患共管模式,强化双方责任和协作,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2)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依赖于日常体检、定期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有效结合。通过科学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狭窄、血栓等常见问题,避免病情恶化。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并发症,建立分级干预机制至关重要。对于轻度狭窄病例,可以采取观察和随访策略,密切监控病情变化;而对于重度狭窄或血栓形成,需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防止通路功能丧失。感染类并发症在早期应使用局部抗生素进行控制,避免感染扩散;若感染严重,应迅速移除感染通路,并配合全身抗感染治疗,以保障患者安全。动脉瘤破裂、出血等急性并发症应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完善的早期识别和分级干预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保障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3)血管通路的管理涉及肾内科、血管外科、护理、感染控制和介入治疗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协作,形成综合性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建立定期的多学科会诊和病例讨论机制,有助于各领域专家共享临床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通路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血管通路注册工作,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病例信息的联动和动态更新,为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对高风险患者,应实施全程健康管理,结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不仅促进临床资源的整合,更有效提高了通路并发症的防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通过持续管理和协同创新,能够全面提升血管通路维护效果,推动透析患者综合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血管通路优化及并发症防治的持续改进与展望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和医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血管通路的优化管理与并发症防治正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方向迈进。未来应加快推广通路影像智能监测和远程随访平台等先进技术应用,实现对血管通路风险的动态监控和精准干预,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患者健康教育也需加强,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增强对血管通路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并发症风险。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将成为管理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临床流程,促进各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同工作,推动诊疗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实践,能够实现血管通路管理的全程动态控制,提升透析患者的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为血液透析治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血管通路管理的标准和评估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透析中心下沉,提升基层机构的通路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规范化管理和科学评估,确保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享受到安全、高效的血管通路服务。基础和临床研究应持续深化,重点探索新型通路材料、生物工程技术以及创新的抗感染策略,推动血管通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寿命不断提升。这些技术进步将为透析患者提供更加可靠的血管通路保障,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通路使用时间。未来血管通路管理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协同创新和多方联动,整合医疗、科研、管理等多领域资源,形成系统化、全方位的管理体系。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间,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坚实支持,助力我国透析医疗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优化和并发症防治是保障长期透析效果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特点的血管通路类型,配合规范的通路建立和维护流程,能够有效延长通路的使用寿命,减少血栓形成、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多学科协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结合肾脏科、血管外科、护理及康复等多方力量,实现动态、全程的通路管理。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强调个体化干预和管理前移,确保问题在早期被识别并及时处理。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和创新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临床操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未来,应积极推广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应用,如远程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提升血管通路管理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推动透析通路优化和并发症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创造更稳定、更安全的透析条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 , 李明 .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防治新进展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22, 42(6): 497-502.
[2] 刘海燕 , 张琳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管理与护理实践 [J]. 中国现代医生 , 2023, 61(2): 118-121.
[3] 陈伟 , 马颖 . 血液透析通路优化及其并发症防控措施 [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3, 23(3): 188-192.
[4] 张国华 , 吴明 .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并发症防治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2, 19(4): 120-124.
[5] 王颖, 李勇.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及常见并发症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 18(22): 82-84.
[6] 林娜, 刘瑞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功能障碍及防治策略 [J]. 现代医药卫生 , 2023, 39(1): 113-116.
[7] 李晓红 , 张正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 2022, 22(10): 1052-1055.
[8] 刘畅, 王新 . 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监测在并发症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2, 38(24): 1882-1885.
[9] 孙丽, 吴建. 中心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管理体会[J]. 临床医学工程,2023, 30(3): 347-349.
[10] 赵鹏飞, 刘爱华. 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 2022,29(10):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