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作者

付朋杰

山东腾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371122199112102511

引言:

化工工程作为高风险行业,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随着工业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工项目对高效、安全、可控运行的需求。如何在技术发展与风险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智能的安全管理体系,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存在问题出发,深入剖析管理短板,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应对策略,为提升化工工程整体安全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与路径参考。

一、化工工程安全管理中常见问题剖析

化工工程作为高危行业,其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整体风险水平。然而,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化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风险识别机制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在项目立项与施工阶段缺乏系统性风险评估,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风险分析,忽视了对化工特有的高温、高压、有毒、有爆炸性介质的系统辨识。这种粗放式识别模式导致隐患未被及时发现,从而埋下安全事故的隐性风险。同时,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动态风险变化未被持续监测和更新,造成风险控制手段滞后于实际需要。

安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存在明显脱节问题,成为制约化工工程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尽管多数单位在制度层面已建立较为完整的规章体系,包括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作业审批流程、应急处置预案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执行力不足与监督机制薄弱的困境。一线操作人员对制度内容了解不深,安全知识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实际操作与规程存在偏差。部分班组过度强调生产进度,忽视安全管理,形成“重产轻安”不良氛围。安全检查多为应付检查,缺乏深入剖析与闭环整改,隐患难以及时消除。同时,管理层在处理违章行为时存在宽容心态,处罚不到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与震慑力。加之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安全责任界限模糊,常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人、不到岗,造成管理盲区和风险漏洞进一步扩大。

应急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成为突发事故处理中暴露出的重大短板。部分化工企业未能建立覆盖全面、响应迅速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预案内容空泛、操作性差、未定期演练等情况。在突发泄漏、爆炸或中毒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缺乏应急处置经验,资源调度效率低,致使小问题演变为大事故。同时,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信息通报流程不畅等问题也制约了应急响应的实效性。上述问题反映出当前化工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脆弱性,亟需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协同推进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升级。

二、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技术路径

提升化工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必须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体系进行深度优化。其中,引入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是构建科学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路径之一。当前,静态风险识别方式已无法满足高复杂度化工工程对动态风险控制的需求,应推广层级风险分析(LOPA)、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等系统性评估方法,对化工装置、关键节点、作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模型,可实现不同风险因子的实时关联分析与趋势预测,从而提前部署控制措施,强化预防性管理。

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是推动安全管理精细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部署智能摄像系统、环境感知设备、穿戴式传感器等物联网终端,可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同时,引入视频行为识别算法与 AI 识别技术,可自动检测违规行为、危险区域越界、高温高压异常波动等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监控数据可汇聚至一体化安全管控平台,结合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远程可视化监管与集中指挥,大幅提升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

动态数据分析工具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安全管理的预测性和科学性。通过构建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整合项目建设全周期数据,包括人员作业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历史事故数据等,实现数据闭环管理。借助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安全隐患模式进行深度学习与行为建模,不仅可发现传统检查中难以识别的问题,还能通过趋势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与频次。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图表、热力图等方式呈现,使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安全状态,便于决策部署。通过技术路径的融合优化,化工工程安全管理逐步走向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三、构建高效安全管理机制的实施对策

构建高效的化工安全管理机制,首要任务是强化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层与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责任体系,确保各环节、各岗位安全职责清晰可追溯。在组织架构上,应建立项目经理、安全主管、班组长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安全决策科学化、执行标准化。与此同时,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与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对接,建立科学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并设立责任追溯与激励考核机制,提升制度约束力与执行力,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真正落地生效。

人员安全素养是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必须大力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首先,应建立分层分类的安全培训体系,对新员工、特殊作业人员、高风险岗位人员开展差异化、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并引入虚拟仿真、安全实训系统等手段提升培训效果。其次,常态化组织安全演练,包括火灾、泄漏、中毒等多场景应急演练,强化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同时,应建立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库,对违章行为进行记录、分析与干预,形成风险预警与行为矫正机制,推动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增强全员安全自觉性。

在技术防控与应急响应方面,应构建以智能监测、信息集成与快速响应为核心的管控体系。首先,推动化工生产现场实现“人—机—环”数据的全方位感知与互联,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其次,建立集成化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打通工艺流程、设备状态、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应急预案等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同时,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构建以“自动预警 + 人工干预+ 智能决策”为一体的响应流程,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信息通报、资源调度、现场处置,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通过组织、人员、技术和机制的协同推进,可实现化工工程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标准化与信息化发展。

结语:

化工工程安全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员工生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并持续优化。针对当前存在的风险识别不足、制度执行不力和应急响应滞后等问题,应从技术与管理双重维度推进体系建设。通过引入先进评估工具、智能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手段,结合组织架构优化、人员培训强化及应急机制完善,逐步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安全管理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化工工程的本质安全与长效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清新 , 贾远超 , 王荣海 . 化工工程项目中的危化品安全管理策 略 研 究 [J]. 化 工 管 理 ,2025(13):90-93.DOI:10.19900/j.cnki.ISSN1008-4800.2025.13.024.

[2] 陈作如 , 丁雅清 . 化工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5,45(03):89-91.

[3]王建彬.关于石油化工项目的工程项目管理和HSE管理研究研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4,44(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