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扶阳理论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

肖凤琼 张英凯 刘潇

曲靖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

引言

胃脘痛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态。其中,脾胃虚弱型胃脘痛尤为多发,因饮食、情志及劳倦等诱因,引发阳气不足、寒湿内生等复杂病机。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扶阳理论,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治疗开辟新思路,其通过多种方式恢复脾胃阳气,有望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深入探讨其应用价值与潜力。

一、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分析

(一)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规律常被打破。过食生冷之物,如冰淇淋、冷饮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冰冷食物进入人体,会使脾胃的阳气受到遏制,阳气无法正常温煦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长期暴饮暴食,每餐食量过大,超出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脾胃负担过重,久而久之,脾胃功能受损。此外,偏好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引发胃脘痛。

情志失调:现代生活压力大,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中。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脾胃的运化功能依赖于肝的疏泄正常。当情志不畅时,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胃气机紊乱,运化失常。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会使脾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受到抑制,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忧思过度也会损伤脾胃,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结滞,运化无力,从而引起脾胃虚弱型胃脘痛。

劳倦过度:长时间的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会损耗人体正气。体力劳动过度,会使人体气血消耗过多,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功能逐渐衰退。而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过度用脑,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为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会伤脾,导致脾胃虚弱。此外,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也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胃脘痛。

(二)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病机特点

阳气不足,运化失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脾胃虚弱时,阳气生成不足,脾胃失去阳气的温养,运化功能减弱。食物进入胃中,不能被充分腐熟和运化,停滞于胃脘,导致胃脘胀满、疼痛。同时,由于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形成恶性循环。

寒湿内生,气机阻滞: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生。湿邪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邪停滞于脾胃,凝聚成寒湿之邪,困阻脾胃气机,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寒湿之邪还会影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加重脾胃负担,使病情缠绵难愈。

久病及肾,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迁延不愈,会累及肾脏。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滋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不能充分滋养肾脏,导致肾阳亏虚。而肾阳不足,又不能温煦脾阳,使脾胃阳气更加虚弱,形成脾肾阳虚之证。此时,胃脘痛症状加剧,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泻等全身虚寒症状。

二、扶阳理论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中的具体应用

(一)常用方剂分析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附子理中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扶阳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经典方剂。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归心、肾、脾经,能峻补元阳、散寒止痛,为温里扶阳之要药,可迅速补充脾胃所失之阳气,驱散内寒。干姜亦为辛热之品,温中散寒,助附子温阳之力,二者相伍,使脾阳得复,中焦虚寒之象得以改善。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脾胃受纳水谷的能力。白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为用,补气健脾之力更强,且可燥脾湿,助脾胃运化水湿。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补脾益气。临床应用中,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状,附子理中汤疗效显著。患者常表现为进食生冷后胃脘疼痛加剧,得温熨或进食温热食物后疼痛缓解,服用附子理中汤可有效改善这些症状。

四逆汤的加减运用: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少阴病阴盛阳衰证。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治疗中,其加减运用可发挥扶阳救逆、温运脾胃之效。方中附子温壮元阳,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温阳之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针对脾胃虚弱且阳气虚衰较重的患者,四逆汤可大补阳气,改善脾胃虚寒状态。若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砂仁、木香等理气醒脾之品,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若出现腹泻较甚者,可加用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渗湿止泻之药,以缓解泄泻症状。通过灵活加减,四逆汤能更好地适应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达到扶阳治疗的目的。

其他扶阳类方剂的选用:除附子理中汤和四逆汤外,还有一些扶阳类方剂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治疗中也有应用。如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对于脾胃虚弱,中焦虚寒,兼见气虚乏力的胃脘痛患者较为适宜。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芍药、桂枝调和营卫,甘草、大枣益气和中,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拘急疼痛者。

(二)药物配伍特点

温阳药与补气药的结合:在扶阳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方剂中,温阳药与补气药常相互配伍。温阳药如附子、干姜等,可补充脾胃之阳气,驱散寒邪;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甘草等,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生成。阳气充足则脾胃运化有力,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又有助于阳气的生成与布散。二者结合,既能迅速补充阳气,又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为阳气的持续产生提供基础,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例如在附子理中汤中,附子、干姜与人参、甘草的配伍,使温阳与补气协同作用,更好地改善脾胃虚寒、运化无力的状态。

辛温药与甘缓药的配伍:辛温药如附子、干姜、桂枝等,具有发散、温通的作用,能迅速驱散脾胃内寒,温通经络,缓解胃脘疼痛。甘缓药如甘草、大枣、饴糖等,药性缓和,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辛温药与甘缓药配伍,既能发挥辛温药的温阳散寒功效,又可防止辛温药过于燥烈,损伤正气。甘缓药还能缓急止痛,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胃脘拘急疼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如小建中汤中桂枝与饴糖、甘草的配伍,桂枝辛温通阳,饴糖、甘草甘缓补中、缓急止痛,二者相互配合,使方剂既能温阳散寒,又能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三)临证加减要点

兼夹气滞的加减: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患者若兼夹气滞,常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嗳气频作等症状。在治疗时,可在基础方剂中加入理气药物。如柴胡、枳壳、香附等,柴胡疏肝解郁,枳壳行气宽中,香附理气止痛,三者合用可增强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可加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止呕、下气除胀之品,以缓解嗳气症状。

兼夹湿浊的加减:当患者兼夹湿浊时,可见胃脘痞闷、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舌苔白腻等表现。此时应在扶阳方剂中加入化湿药物。如藿香、佩兰、苍术等,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能醒脾开胃,苍术燥湿健脾,可有效祛除脾胃湿浊。若湿浊较重,出现泄泻症状,可加用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之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减轻泄泻症状。

结语

脾胃虚弱型胃脘痛在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与饮食、情志、劳倦相关,病机涉及阳气不足、寒湿内生等。扶阳理论从恢复脾胃阳气出发,通过常用方剂、独特药物配伍及灵活临证加减,在治疗中成效显著。它不仅能温补脾阳、兼顾肾阳,还可祛除寒湿、畅通气机。然而,如何进一步优化扶阳疗法,精准把控药物剂量,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索。未来,期望通过更多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使扶阳理论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治疗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 王雪梅. 扶阳理论在脾胃虚弱型胃脘痛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 2023, 64(8): 112-115.

[2] 张明华, 刘芳. 基于扶阳理论的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疗效分析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22, 40(5): 102-105.

[3] 陈红梅 , 吴建国 . 中医扶阳法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胃脘痛的Meta 分析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1, 27(16): 1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