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昀清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一、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

(一)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

民间音乐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艺术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情感。它的艺术形态生动记录着民族发展轨迹,通过音乐语言再现不同时代的民生百态与精神追求。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音乐形式镌刻了革命年代的时代印记,江南丝竹则通过婉转韵律勾勒出烟雨江南的水乡图景。作为地域文化载体,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显著的地理特征:西北 " 花儿 " 的高亢旋律与黄土高原的辽阔地貌相映成趣,岭南粤剧的唱腔则浸润着珠江流域的人文特质。

(二)民间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将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通过学习民间音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学习民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民族乐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研习民间音乐为青年学子开启认知多元文化特质的窗口,在辨识文化异同的过程中构筑跨文化对话桥梁。

二、民间音乐在中小学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民间音乐在中小学传承的总体情况

在新时代文化振兴战略指引下,基础教育领域正逐步构建传统文化体系,民间音乐教育实践由此获得发展契机。当前中小学美育课程虽已纳入非遗传承内容框架,但受制于师资储备薄弱、校本课程开发滞后及青少年文化认同度波动等因素,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仍存现实梗阻。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纲领性文件,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与评价机制创新形成制度性保障。但是区域教育生态呈现显著梯度差异:东部沿海及文化资源富集区依托经济优势与文化资本,已形成校地联动的传承范式;相较之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校园传承则面临文化空间压缩与传承主体流失的双重困境。

(二)民间音乐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挑战

现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架构中,民间音乐元素虽被纳入教材体系,却呈现结构性失衡:实证调研显示,教材选编普遍存在经典曲目汇编占比偏高而在地性音乐资源的系统整合不足。课程设计存在文化维度割裂现象,过度聚焦音乐本体知识的线性传递,弱化了音乐作为文化载体的认知图式构建。教学实施层面,多数课堂沿袭单向度的音频赏析与乐理解析模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因缺乏具身化教学路径,难以激活学生的文化体验与审美共情。

三、 民间音乐在中小学传承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设置中的民间音乐内容

1. 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构成民间音乐传承基石。教育工作者需以教材文本为原点,系统解构音乐课程中的传统音乐形态,通过建立”课程图谱 - 文化基因”双维分析模型,对教材内的民间音乐作品、艺术家谱系及音乐事象进行标引,构建动态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 校本课程的在地化开发弥补教材局限。针对现行教材覆盖广度与地域适配性的双重局限,教师需发挥课程建设主体性。通过构建区域音乐遗产数据库、开发非遗传承人协同教学模块、设计田野音乐采风实践项目,将静态教材转化为动态文化传承界面,实现民间音乐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文化生态建构的范式转换。

3. 将民间音乐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民间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某首含有古诗词的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外活动中的民间音乐实践

1. 组建民间音乐社团。成立民乐团、民歌社、戏曲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学习演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如陕北信天游、蒙古长调等 ; 组织学生学习演奏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进行合奏、重奏等活动。

2. 邀请民间歌手、乐器演奏家等非遗传承人。教授学生民歌演唱与乐器演奏技巧、方言发音、情感表达等,并进行民歌创编活动;还可以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教授学生戏曲唱腔、身段、表演技巧等,并进行戏曲片段排演、戏曲化妆体验等活动。

3. 非遗活态传承链的校园重构。构建”展演 - 研习 - 传播”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创设校园非遗音乐工坊,通过年度音乐剧场创排、社区文化惠民展演等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多维呈现。

4.文化空间生产的创新范式。运用新博物馆学理念打造”行走的音乐课堂”:在校园建筑群落中植入音乐人类学策展思维,设置动态更新的民族音乐文化廊、智能交互式民乐装置艺术区。

小结

当前校园音乐传承已形成初步实践范式,但需警惕 " 形式传承 " 与 " 文化空心化 " 风险。构建活态传承生态体系,需突破三大维度:在认知层面实现从技艺传习到文化理解的范式转换,在方法层面建立传统元素与现代语汇的转译机制,在制度层面完善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体系。未来应聚焦" 文化基因解码-教育转化创新 - 生态持续培育 " 的校本化实施路径,通过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校准传承方向,使民间音乐真正成为青少年文化认同建构的基因密码。

参考文献:

[1] 毛一春 . 传统民间音乐在中小学的传承 [J]. 校园歌声,2008-05-15.

[2] 杨洁 .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 [J]. 基础教育论坛,2021-01-01.

[3] 安蒂 . 仡佬族民间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方式探究 [J]. 考试周刊,2021-04-29.

[4] 林兰 . 论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J]. 考试周刊,2018-06-13.

[5] 袁吉红 . 民间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传播刍议 [J]. 天津教育,2021-02-11.

[6] 贺青 . 浅议民间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J]. 学周刊,2014-03-25.

[7] 王璐璐 .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D]. 硕士,湖南师范大学,2018-06-01.

[8] 信红霞 .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 [D]. 硕士,山东师范大学,2006-04-10.

[9] 黄毓茜 . 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变迁 20 年——以《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D]. 硕士,福建师范大学,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