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吕玮琦
奈曼旗自然资源中心所 内蒙古通辽市 028300
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其开发整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传统土地开发整理模式面临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等挑战。土地测绘技术凭借精准的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愈发重要,而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土地测绘技术的概念类型出发,探讨其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具体应用与要点。
一、土地测绘技术的概念与类型
土地测绘技术是综合运用测量学、遥感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理论与技术手段,对土地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权属边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与表达的专业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元化技术手段实现土地信息的精准获取与数字化呈现,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该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三大类型:土地测量技术通过全站仪、GPS 等设备对土地的三维坐标、高程、权属界线等进行实地测量,具备高精度定位能力,适用于地块边界划定、工程施工放样等场景;土地遥感技术借助卫星、无人机等平台搭载传感器,获取大范围土地的光谱影像数据,可实现土地利用类型识别、植被覆盖监测等动态观测;土地信息系统(GIS)则是将测绘数据与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对土地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及可视化展示,支持土地规划方案的模拟与评估,三类技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覆盖土地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 [1]。
二、土地开发整理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保障项目科学实施。首先是保护耕地原则,需优先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通过田块规整、土壤改良等提升耕地产能,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如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同步开展土地复垦,维持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依据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制定方案。山区需结合等高线布局梯田并配套水土保持设施,平原地区则侧重田块规模化与灌溉标准化,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开发,例如西北干旱区开发需优先配套节水灌溉系统,南方丘陵区注重坡耕地治理与地力提升。
生态保护原则强调开发整理与生态维护协同推进,避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需保留天然沟渠、植被缓冲带等生态廊道,在滩涂开发中预留湿地保护空间,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如采用生态护坡替代硬质堤坝,维持区域生态功能完整性。
三、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要点
3.1 土地测量技术在土地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测量技术在土地管理与规划中的应用需聚焦精准性与科学性。规划前期可通过全站仪、GNSS 接收机等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全域地形测量,获取等高线、坡度坡向等基础数据,以此为依据分析地块的适宜开发方向,如根据地形起伏程度判断是否适合建设耕地或建设用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空间布局的基础数据支撑。
在土地权属管理中,利用测量技术对地块边界进行精准定位与界址点埋设,通过解析法测算权属界线坐标,确保土地权属证书中的四至范围与实地一致,避免因边界模糊引发的权属纠纷。规划方案设计时,将测量获取的地形数据导入 CAD 等设计软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进行空间布局模拟,例如依据农田水利设施的高程要求设计灌溉沟渠的走向,通过测量数据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地形实际,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的规划不合理。在土地整治工程规划中,测量技术可用于测算土方量和工程填挖方平衡,通过对整理前原始地形与设计地形的测量数据对比,精准计算需要开挖或回填的土方量,为工程预算编制和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2]。
3.2 土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分配中的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分配中的应用需依托多源遥感数据与智能解译技术,实现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与科学调配。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识别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用地类型,通过光谱特征差异提取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开发整理中的土地资源本底调查提供宏观数据支撑,例如快速定位撂荒耕地或低效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
在土地利用规划阶段,借助无人机遥感获取厘米级分辨率影像,对重点开发区域进行精细化监测,识别地形破碎度、植被覆盖度等微观指标,辅助确定土地整治方向。如通过植被指数分析判断耕地土壤肥力状况,为农田提质改造方案提供依据;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规避高温区域的开发布局,优化土地资源空间分配。
土地分配环节,遥感技术可动态监测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进度,通过多时相影像对比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例如跟踪复垦区域的植被恢复进程或新建耕地的利用状况,为资源分配效果评估提供可视化依据。同时,结合遥感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对土地权属界线进行大范围核查,确保分配地块的边界准确性。
3.3 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土地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需以空间数据集成与智能分析为核心,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将土地测绘获取的地形、土壤、权属等多源数据导入 GIS 系统,通过空间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储与管理,形成包含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指标等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开发整理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叠加高程数据与土壤类型图层,优化耕地布局与水利设施走向。
规划阶段,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模拟不同开发方案的实施效果,通过缓冲区分析评估道路、居民点等设施对周边土地的影响范围,借助叠置分析对比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异,辅助确定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如在低丘缓坡开发中,通过坡度分析与生态敏感性评价图层叠加,筛选适宜开发地块并规避生态保护红线。
施工与验收阶段,GIS 可整合工程进度、质量检测等数据,实现开发整理项目的动态监管。通过将施工放样数据与规划图层比对,实时监控工程实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验收时利用空间统计功能自动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平整精度等指标,生成可视化验收报告,为后续资源调配与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开发整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型[3]。
结语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作用显著,其通过测量、遥感及信息系统等类型,实现地形地貌勘测等应用。应用时注重各技术要点,可提升开发整理效率与科学性。未来需持续创新土地测绘技术,深化其与信息技术融合,加强动态监测与数据整合,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更有力支撑,推动土地开发整理行业向更精准、高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婧华 .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6):51-53.
[2] 韩阿敏 .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治理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5,(03):140-141.
[3] 孙新松 , 宋美德 .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中的应用 [J]. 房地产世界 ,2025,(0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