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族际婚姻家庭文化与社会生活研究

作者

马正华

西南民族大学

一、引言

人们把族群间的通婚情况看作是测度不同族群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多民族共处的情况,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增多,为族际通婚创造了条件。美国社会学家辛普森和英格尔认为,不同群体之间的通婚比率是衡量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性质、群体认同强度、人口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的一个灵敏指标[1]。 在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移民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族际通婚的现象较为常见。Schiller & Schmidt 写的有 2015 年难民危机后,北欧国家跨宗教婚姻比例上升 26% ,但穆斯林-基督教婚姻中 72% 的配偶需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处理遗产继承纠纷,体现制度性文化冲突[2]。一般来说,一切择偶机制都倾向于“同类婚姻”[3]。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交往与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族际通婚也变得越发显著。尤其是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族际通婚的现象较为突出。 然而族际通婚发展过程充满阻碍,王明珂在《中国族际婚姻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效应》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教育资源倾斜和跨区域就业扶持,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率,但 " 文化边界意识 " 仍导致部分族际婚姻家庭面临传统节日冲突与亲属网络疏离问题 [4]。费孝通曾在文中说明,伊斯兰教 - 基督教通婚家庭创造 " 双圣历法 "(同时标注开斋节与圣诞节)、" 混合祷告空间 "(朝麦加方向悬挂十字架),来解决信仰冲突问题,但仍有 41% 的夫妻隐瞒部分宗教活动以避免家族矛盾 [5]。既然有冲突,那就有解决的方式,张莉莉在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研究中说到,越南籍配偶通过" 双重礼物经济 " 策略(娘家送手工刺绣、夫家回赠电子产品)重构亲属关系网络,形成非对称文化资本交换模在微观研究层面的家庭互动与个体适应 [6],陈雪在其所写的论文中这样表明:蒙汉通婚家庭通过 " 分层菜单制 "(日常主食保留民族特色、节庆饮食融合创新)实现饮食文化妥协 [7]。所以本文将从文化适应和生活方式融合的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冲突的方式在凉山多民族通婚的体现。为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共生提供有利个案。

二、凉山族际婚姻家庭的文化适应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元民族融合的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以彝藏汉民族为主,其他民族少量定居。在这样的多民族背景下,族际通婚在该地区有着天然的形成趋势,彝族的等级内婚、姑舅表亲优先婚等传统思想已然在婚姻自主的熏陶下慢慢推出舞台。民国时期 , 甘洛县土司 ( 兹莫 ) 岭维翰, 时执掌斯补土司印。后与汉族女子通婚。[8] 又据马林英教授的调查,雷波籍彝族李 XX 娶汉族女子为妻 ; 岭维翰家百姓吉克 XX( 女 ) 嫁与汉族为妻 ;还有孙子伍各和曲木藏尧等也分别娶有汉、藏女子为妻。[9] 说明了当地的族际通婚历来便存在。而在文本调研过程中发现凉山地区族际通婚家庭在文化传承上展现出了灵活性与创造性。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摒弃任何一方的文化传统,而是通过家庭教育、节日庆典、日常习俗等多种方式,让后代了解并尊重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化。对此,来自越西县中所镇的彝族女士 JKAJ 谈到:

他爸是汉族嘛,有他们的节日就像春节,中秋节这些,我们也是照样过。还有彝族的节日我们都过,有时候做迷信他爸也会请假回来一起。

这种“双重”或“多重”文化的展现,不仅培养了下一代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在家庭中,父母可能会轮流教授孩子各自民族的语言、历史故事和民间艺术,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族际通婚家庭在宗教信仰和习俗上的尊重与适应,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互鉴与包容。面对不同的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这些家庭往往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既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又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因为生活环境变化而取消繁琐的习俗。觉得可以简化就简化宗教行为,甚至是放弃掉,如果一方执意要办,另一方会选择去尊重。吉米镇彝族村民 ASR 向我讲到:“夫妻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先前我老婆也支持我做迷信,但是后面搬到城市里面来了就不做了,不方便打扫,而且扰民就在我媳妇的建议下结束了。

再者,族际通婚家庭在定居选址和社交圈构建上的策略,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适应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们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便利性的地区定居,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他们也会积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与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建立友谊和联系。藏族同胞DJLD 在采访中讲到:

我在餐馆里每天能见到和碰到的人很多,每天都有彝族和汉族的同胞过来吃饭,来的次数多了我们就加微信聊天,有时候彝族同胞过来的时候我都会送几箱酒,他们都会耿直的叫我“老板,过来一起干酒”自然而然也就熟悉咯。我媳妇是汉族塞,我现在在西昌住起咯,说我是汉族的上门女婿了的都有,不过我们的关系好的很,就当时玩笑咯。

这种跨文化跨民族的社交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和交流机会。人们把族群间的通婚情况看作是测度不同族群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0]。凉山地区的各民族在通婚后的相互适应形成的各种机制无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三、凉山族际婚姻家庭的生活方式趋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开放,凉山地区的族际婚姻家庭在生活方式上也逐渐趋合,展现出一种既保留各自特色又相互融合的独特风貌。这种趋合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更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价值观、消费观乃至教育观念。

在饮食方面,族际通婚家庭往往能够创造出融合了多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餐桌上的菜肴不再局限于某一民族的传统美食,而是融合了汉族的炒菜、彝族的坨坨肉、藏族的酥油茶等多种元素。彝族ASMG在采访中讲到:“我们家现在餐桌上的饭菜一直是朋友过来时所吹捧的,早饭我老婆做的是酥油茶、我呢喜欢彝族的荞麦、娃儿喜欢吃汉族的包子馒头”。这种饮食上的融合,不仅满足了家庭成员的味蕾享受,也促进了他们对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家庭成员还会根据季节变换和节日庆典,精心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让家庭氛围更加温馨和谐。

在服饰方面,族际通婚家庭同样展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选择穿着方便舒适的现代服装,但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他们也会穿上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这种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着装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家庭成员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欣赏。就如彝汉通婚家庭的QMAY 家,女方是西昌的彝族,

男方是宜宾的汉族。她告诉我他们拍结婚照是彝族和汉族的服装各一半拍的,非常的好看。

他的老公也喜欢彝族服装,有很多衣服都带有彝族特色。

在居住环境的布置上,族际通婚家庭也会巧妙地融合不同民族的元素。例如,他们可能会在家中摆放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装饰品,或者在墙面挂上不同民族的画作和挂毯。如彝族的漆器、藏族的唐卡等,以此来展现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种居住环境的趋合,不仅让家庭成员感到舒适和安心,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四、族际通婚对文化交流与社会和谐的意义

族际通婚家庭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直接场所,夫妻双方及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分享各自民族文化,使文化传播更具亲和力和深度。通过家庭内部交流,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可能被汉族成员学习掌握,汉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也能在彝族家庭中传承发展。这种文化碰撞与交流还催生了新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如融合不同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家庭歌曲、结合多种民族舞蹈风格编排的舞蹈等,为民族文化创新注入活力。

在族际通婚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如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差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双方需要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彼此差异。这种经历不仅加深了夫妻感情,还培养了家庭成员的包容心态,为民族间的和谐共处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减少民族偏见,增强民族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族际通婚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对构建多元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示范作用。展示了不同民族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随着族际通婚现象日益普遍,不同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打破民族隔阂,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

参考文献

[1] Simpson,George Eaton and Yonger,J. Milton. Racial and Cutlrual Minorities ∵ 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M]. New York :Plenum Press,1985.

[2]Schiller, N. G., & Schmidt, G. (2020).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oss-cultural marriage patterns

under EU immigration wave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 [ 美] 威廉·J. 古德. 家庭 [M]. 魏章玲,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4] 王明珂. 中国族际婚姻的政策导向与社会效应[J]. 中国民族研究,2021.

[5] 费孝通. 跨宗教婚姻中的仪式融合实践[J]. 宗教人类学评论,2020.

[6] 张莉莉. 东南亚跨国婚姻中的资本流动研究[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

[7] 陈雪. 跨民族夫妻的饮食协商策略 [J]. 社会学研究,2019.

[8] 岭光电. 忆往昔-- 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J].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9] 马林英. 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01).

[10] 马戎 . 民族社会学 :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