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的大班幼儿农场课程实施策略剖析
韦慧
太山庙幼教集团 邮编:236000
摘要:本文聚焦大班幼儿农场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实施策略,通过构建情境化活动设计、探究能力培养方法以及综合素养评价机制,探索适合大班幼儿认知特点且富有教育意义农场主题STEM课程。农场情境为幼儿提供真实问题解决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元探究活动促进科学思维形成;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有助于课程持续优化。本文为学前STEM教育实践提供具体可行思路,对推动幼儿园课程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STEM教育;农场课程;大班幼儿
引言: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关键期,如何设计符合其身心特点教育活动成为教师关注焦点。农场主题因其贴近生活且包含丰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元素,为STEM教育提供理想载体。然而,现有幼儿园农场主题活动多停留于表面认知,缺乏深度学习与跨学科整合。本文旨在探索基于STEM理念农场课程实施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学习体验,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
一、构建农场情境中的STEM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
农场情境为大班幼儿STEM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与真实场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与材料支持,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优质农场主题STEM活动设计应立足幼儿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与兴趣点,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教师应当通过微型农场项目,引导幼儿观察各类植物生长条件,设计适宜栽培环境。此过程中,幼儿需综合运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分析不同位置光照情况,比较各类土壤保水性能,进而确定最佳种植方案。这种基于问题解决农场情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究欲望,促进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概念自然融合。
实施过程注重材料准备与环境创设,确保活动流畅开展与目标达成。教师需预先准备多样化农具、种子、土壤、记录工具等物品,设置农场角供幼儿随时进行观察记录与问题解决。活动实施采取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分析结果-总结反思循环模式,教师位于引导者角色,适时提供支持而非直接干预。如小麦生长周期探究项目中,幼儿通过对比不同水分、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状况,建立变量控制意识;蔬菜市场活动则引导幼儿设计高效菜园布局,测量面积,预估产量,计算销售价格,自然融入数学概念。这种情境化STEM活动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又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融合农场元素的大班幼儿STEM探究能力培养与提升策略
农场主题STEM活动作为幼儿探究能力培养重要载体,通过系统性构建农场情境下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科学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培养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螺旋上升学习路径,从感知体验到理性思考,从现象观察到规律发现,从简单认知到复杂思维,层层递进。农场环境中各类自然现象变化为幼儿提供丰富探究素材,培养观察力、好奇心与求知欲;农作物生长过程则引导幼儿学会记录、比较与分析,形成初步实验意识;动植物生态关系探究则促进系统思维形成,培养幼儿整体观念。教师应从学情出发,创设适宜认知冲突与思维困惑,设置恰当支架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通过同伴互动交流形成共识,通过反思总结构建认知,建立完整探究学习闭环,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有机统一。
提升策略应着眼于探究能力多维发展,关注科学态度、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能力协同提升。一是应营造开放包容探究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提问与假设验证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二是重视过程性指导,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记录、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三是强调思维训练,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分类、推理与判断,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四是注重应用迁移,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新情境,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农场主题下探究能力培养还应注重学科间融合,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知识有机整合,引导幼儿形成跨学科思维。通过长期系统培养,幼儿将逐步建立科学探究习惯与思维模式,为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实现认知、情感、技能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具备初步科学素养学习者。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打造农场主题下的大班幼儿STEM综合素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农场主题STEM教育评价体系应体现多元整合理念,构建全面、科学、动态发展性评价机制,突破传统单一结果导向评价局限。此类评价机制其一需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评价理念,关注幼儿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形成与问题解决策略运用,而非仅聚焦知识掌握程度;其二应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师幼对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捕捉幼儿学习轨迹与成长痕迹;其三要构建自评、互评与他评相融合评价主体,鼓励幼儿参与评价过程,培养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其四应注重评价标准科学性,从认知、情感、技能与合作多维度设计评价指标,确保评价全面客观。农场主题STEM活动评价尤其应关注幼儿探究过程参与度、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知识运用灵活性以及合作交流有效性,通过建立档案袋、成长记录等方式,呈现幼儿学习全貌与发展历程。
反馈机制建设则应强调及时性、针对性与建设性,形成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双向良性循环。有效反馈应确保时效性,在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立即提供,保持评价结果与行为表现紧密关联;需注重方式方法,运用语言鼓励、肢体表达与文字记录等多种形式,增强反馈亲和力与接受度;还应明确导向性,既肯定幼儿已有成就,又指明未来努力方向,帮助幼儿建立积极自我认知与学习目标。反馈内容应围绕探究过程、思维方式与解决策略展开,避免简单褒贬,引导幼儿关注学习本身而非外在评价。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评价反馈结果指导后续教学,根据幼儿表现调整活动难度、节奏与支持策略,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与有效反馈机制,既能全面客观把握幼儿STEM学习成效,又能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最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研三位一体教育目标。
结论:基于STEM教育理念农场课程为大班幼儿提供真实学习情境与丰富探究机会,通过系统化活动设计、多元探究策略与科学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情境化STEM活动设计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多元探究策略培养幼儿观察、实验、分析与表征能力;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则为课程持续优化提供依据。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探索家园合作模式,扩展农场主题STEM活动边界,构建更加开放、融合、可持续发展幼儿STEM教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徐翠珍. 基于STEM教育理念开展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实践探索[J].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1(3):39-40.
[2] 陈海天. 借“STEM教育”理念,谈适合大班幼儿开展的区域游戏[C]//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0:1-4.
[3] 陈铭铭.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幼儿园项目式活动实践探究——以孵蛋为例[J]. 时代教育,2023(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