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测量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彭强
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勘察测绘院 417699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三维测量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激光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主动式光学探测设备,凭借其高精度、高分辨率、快速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等优势,成为三维测量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激光雷达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噪声、冗余信息以及数据不完整等问题,无法直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研究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配准、分割与特征提取等操作,成为提升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质量与应用价值的关键环节。
二、激光雷达三维测量原理与数据特点
2.1 激光雷达三维测量原理
激光雷达通过向目标物体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信息。其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脉冲,激光脉冲遇到目标物体后发生反射,反射光被激光接收器接收。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结合光速,可计算出激光雷达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利用激光雷达的扫描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扫描,获取目标物体不同位置的距离信息,进而构建出目标物体的三维点云模型。
2.2 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特点
激光雷达采集的三维测量数据以点云形式呈现,具备一系列鲜明特征。①数据量极为庞大,凭借高频激光发射与快速扫描机制,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获取海量三维点云数据。以常见的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例,其每秒可采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个点,能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密集数据采样,为全面、细致的地形分析提供丰富素材。②数据呈现空间离散性,点云数据中的点在空间里并非连续分布,而是离散散落的,每个点独立携带自身的三维坐标信息,点与点之间不存在固有连接或顺序关系。这一特性虽直观反映目标物体表面各处特征,但也为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带来挑战,需借助特定算法和技术梳理点间关联。③数据蕴含丰富几何与语义信息,从几何层面,清晰展现目标物体形状、尺寸、坡度、起伏等特征,助力地形起伏、地物轮廓的精准刻画;经后续先进算法处理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可进一步挖掘目标物体类别、材质等语义信息,比如区分建筑物、植被、道路等不同地物类型。④数据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光照条件下,强光直射可能造成激光信号饱和、反射光异常,影响距离测量精度;天气因素中,雨、雪、雾等会散射、吸收激光,降低信号强度与有效探测距离,使数据出现噪声、空洞或异常点,为后续数据处理和精度提升增添难度。
三、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处理关键算法
3.1 数据滤波算法
激光雷达采集的数据中通常包含噪声点和离群点,这些点会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数据滤波算法的目的是去除这些噪声点和离群点,保留真实有效的数据点。常见的数据滤波算法包括:①高斯滤波:基于高斯分布原理,通过对每个数据点及其邻域内的数据点进行加权平均,达到平滑数据、去除噪声的目的。高斯滤波能够有效抑制服从正态分布的噪声,但对于非高斯分布的噪声,滤波效果有限。②中值滤波:将数据点邻域内的所有数据点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序,取中间值作为该数据点的新值。中值滤波对脉冲噪声和椒盐噪声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能够在去除噪声的同时较好地保留数据的边缘信息。③统计滤波:根据数据点与其邻域内数据点的距离统计特性,设定距离阈值,去除距离超出阈值的数据点。统计滤波能够自适应地去除离群点,对于复杂场景下的数据滤波具有较好的效果。
3.2 数据配准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激光雷达的测量位置和角度不同,或者需要融合多个激光雷达的数据,往往需要将不同视角下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配准,使其统一到同一个坐标系下。数据配准算法主要分为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和基于全局优化的配准算法。①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首先提取点云数据中的特征点,如角点、平面点等,然后通过匹配不同点云数据中的特征点,计算出点云之间的变换关系,实现点云配准。常见的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有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URF(加速稳健特征)等。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对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精度要求较高,在特征点较少或特征相似的场景下,配准效果可能不理想。②基于全局优化的配准算法: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最小化不同点云数据之间的误差,实现全局最优的点云配准。ICP(迭代最近点)算法是最经典的基于全局优化的配准算法,它通过不断迭代寻找对应点对,并计算变换参数,使点云之间的距离误差最小化。ICP 算法对初始值较为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后续发展出了改进的ICP 算法,如NDT(正态分布变换)算法,通过将点云数据转换为概率分布形式,提高了配准的效率和鲁棒性。
3.3 数据分割算法
数据分割是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按照不同的目标物体或区域进行划分,以便于对每个目标物体进行单独分析和处理。常见的数据分割算法包括:①区域生长算法:从种子点开始,根据一定的相似性准则,将邻域内符合条件的点逐步合并到同一区域,直到无法继续合并为止。区域生长算法对噪声较为敏感,需要合理选择种子点和相似性准则。②聚类算法:如 K-Means 聚类算法、DBSCAN(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等。K-Means 聚类算法通过指定聚类中心的数量,将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中;DBSCAN 算法根据数据点的密度分布情况,将密度相连的数据点划分为一个聚类,能够有效识别出噪声点和任意形状的聚类。聚类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分割效果较好,但对于聚类参数的选择较为敏感。③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算法:近年来,深度学习在点云数据分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PointNet、PointNet++ 等网络模型,通过直接处理点云数据,学习点云的特征表示,实现高精度的点云分割。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算法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场景,但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进行训练。
3.4 特征提取算法
特征提取是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中提取能够反映目标物体本质特征的信息,如几何特征、纹理特征等,为目标识别、分类等应用提供基础。常见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 ① 几何特征提取算法:通过计算点云数据的曲率、法向量等几何属性,提取目标物体的边缘、角点、平面等几何特征。例如,通过计算点云数据中每个点的法向量,可以反映该点所在表面的局部几何特性。②基于描述子的特征提取算法:如PFH(点特征直方图)、FPFH(快速点特征直方图)等,通过构建点云数据的特征描述子,将点云数据的几何信息转化为特征向量,便于进行特征匹配和目标识别。PFH 算法通过计算点与其邻域内点的几何关系,构建特征直方图,但计算复杂度较高;FPFH 算法对 PFH 算法进行了优化,在保证特征描述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效率。③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算法:利用深度学习网络自动学习点云数据的高级语义特征,如 PointNet 网络通过多层感知机(MLP)直接处理点云数据,提取点云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在目标识别等任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处理算法应用案例
4.1 自动驾驶领域应用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设备,实时获取道路、车辆、行人等目标的三维信息。数据滤波算法是保障数据质量的关键,面对城市道路中路面反光、其他车辆灯光干扰产生的噪声点,高斯滤波能通过加权平均抑制正态分布噪声,中值滤波则可有效处理脉冲噪声,保留数据边缘特征。数据配准算法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自动驾驶车辆常配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它们各有优劣。如激光雷达虽能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但缺乏纹理;摄像头可捕捉丰富纹理,测距精度却有限。以Velodyne 激光雷达与高清摄像头融合为例,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提取两者特征点,通过匹配计算变换关系,实现数据互补,为车辆提供更全面的环境感知。数据分割与特征提取则为车辆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算法,如 P o i n t N e t ,能从混杂的道路点云数据中,精准分割出道路边界、车辆、行人等目标。再结合 FPFH 等特征提取算法,获取目标几何特征,配合分类模型,使车辆准确识别目标,进而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
4.2 地形测绘领域应用
地形测绘中,激光雷达可快速采集大面积地形三维点云。在山区测绘时,茂密植被会产生大量冗余数据,统计滤波算法依据数据点距离分布特性,设定阈值,自适应剔除离群点,提取真实地形数据。不同航次或位置采集的点云需通过配准构建完整模型。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测绘时,NDT 算法将点云转换为概率分布,快速计算点云间变换关系,实现高精度拼接。基于几何特征的分割算法,利用平面、曲率等特性,划分山地、平原、水域等区域。提取坡度、坡向、高程等特征后,可辅助城市规划,如避开陡坡布局建筑;也能为水利工程选址,像确定水库大坝高程,在川藏铁路等大型基建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机器人导航领域应用
机器人导航依赖激光雷达构建地图与感知环境。工业机器人高速运动产生的振动噪声,可通过中值滤波去除,保障数据准确性。数据配准是SLAM 技术核心,室内服务机器人移动时,借助 ICP 算法配准不同时刻点云,结合回环检测,构建精确三维地图。DBSCAN 聚类算法在机器人导航中用于分割地图点云,在仓库环境下,能准确识别货架、货物等障碍物及通行区域,助力机器人规划避障路径。基于几何属性的特征提取算法,计算曲率、法向量,提取墙角、门框等关键特征,如亚马逊 Kiva 机器人借此实现精准定位,高效完成货物搬运,推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自主作业能力提升。
五、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测量数据处理算法,深入分析了数据滤波、配准、分割和特征提取等关键算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场景。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表明,这些算法能够有效提升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在自动驾驶、地形测绘、机器人导航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5.2 研究展望
尽管目前激光雷达三维测量数据处理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随着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对环境感知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激光雷达传感器难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因此,研究更加高效、准确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实现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②实时性数据处理算法:在许多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如自动驾驶、无人机实时导航等,对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证数据处理精度的前提下,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实现实时的数据处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③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与应用:深度学习在激光雷达数据处理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但目前深度学习算法存在模型复杂、计算量大、对硬件要求高以及需要大量标注数据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深度学习模型结构,提高算法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和对标注数据的依赖。④复杂场景下的数据处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激光雷达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场景,如恶劣天气(雨、雪、雾等)、光照变化、强电磁干扰等,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激光雷达数据的质量和算法的性能。因此,研究适用于复杂场景下的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提高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测量数据处理算法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激光雷达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笑宇 , 张波 , 赵秀丰 , 等 . 基于激光雷达的温室茄子三维重建与表型测量 [J]. 农业工程 ,2025,15(01):63-68.
[2] 何红力 , 郭帅 , 宋韬 , 等 . 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的步态测量分析系统 [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37(09):85-87.
[3] 马庆禄 , 汪军豪 , 张杰 , 等 . 激光雷达与惯性测量单元同步融合下的园区三维建图 [J].光学精密工程 ,2024,32(03):422-434.
[4] 孙震宇 . 激光雷达在变电站测量中的应用 [J]. 农村电气化 ,2024,(07):25-30.
[5] 张爱武 , 宫辉力 ,Jiaguo Q I, 等 . 移动激光雷达的瞬时三维构像方法 [J]. 测绘学报 ,2018,47(06):741-747.
[6] 关丽敏, 张倩, 楚庆玲, 等. 基于改进ICP 算法的路侧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J]. 激光杂志 ,2021,42(09):38-44.
作者简介:彭强(1987.10-),男,汉族,湖南省娄底市,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