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肺癌术后呼吸训练:告别气短,重拾自由呼吸的秘诀

作者

陈春来

阆中市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400

当肺癌患者历经手术刀的考验,从麻醉中苏醒,首先感受到的或许是身体的疼痛,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那如影随形、令人窒息的气短感。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无形的阻力抗争,曾经轻松自然的呼吸动作,此刻却变得艰难而痛苦。这种气短,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对患者心理的沉重打击,剥夺了患者对正常生活的期待,让其在恐惧与无助中徘徊。呼吸训练就像是一道曙光,为这些患者带来了重获自由呼吸的希望。通过系统的呼吸训练,患者能够逐渐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改善呼吸模式,从而有效缓解气短症状,重新找回那种畅快呼吸的感觉。

一、呼吸训练的生理基础:重建呼吸的“ 动力系统”

(一)呼吸肌的“失能”与修复

肺癌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肌肉和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就包括呼吸肌。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等,是驱动我们进行呼吸运动的关键力量源泉。当它们受到手术的影响而功能减弱时,呼吸的效率就会大幅降低,患者自然会感到气短。以膈肌为例,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占据了呼吸肌功能的 60%-80% 。正常情况下,膈肌收缩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空气进入肺部完成吸气动作;放松时,膈肌上升,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体排出完成呼气动作。但在肺癌术后,膈肌可能因手术创伤、疼痛抑制或神经损伤等原因,无法正常发挥其收缩和放松的功能,导致呼吸变得浅而快,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训练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修复和强化这些受损的呼吸肌。通过特定的训练动作,如深呼吸练习、膈肌起搏训练等,可以刺激呼吸肌的收缩,促进肌肉纤维的修复和生长,逐渐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二)呼吸模式的“重塑”

除了呼吸肌的问题,肺癌术后患者的呼吸模式往往也会发生改变。由于手术创伤和疼痛,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采用浅而快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却无法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浅呼吸时,只有肺部的上部和中部参与呼吸运动,而下部的肺组织则处于相对闲置状态,导致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排出不畅,进一步加重气短症状。

呼吸训练就是要帮助患者重塑正确的呼吸模式,引导期采用深而慢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时,膈肌充分发挥作用,使腹部随着呼吸有节奏地起伏,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肺组织参与到呼吸运动中来,提高呼吸效率。通过反复练习,患者可以逐渐养成这种健康的呼吸模式,摆脱浅呼吸带来的困扰,让每一次呼吸都更加充分、有效。

二、呼吸训练前的准备:为成功训练奠定基础

(一)身体评估与个性化方案制定

在进行呼吸训练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对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力量、手术部位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通过肺功能测试,可以了解患者的肺活量、通气功能等指标,判断其呼吸功能的受损程度;呼吸肌力量评估则能够明确患者呼吸肌的力量强弱,为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或康复治疗师会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呼吸训练方案。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各不相同,训练方案也需要因人而异。例如,对于肺功能较差、呼吸肌力量较弱的患者,训练初期可能会从较为简单的呼吸练习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而对于身体恢复较好、肺功能相对较强的患者,则可以直接进入更具挑战性的训练阶段。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能够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因训练不当而造成二次伤害。

(二)心理调适与积极心态培养

肺癌术后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手术效果和康复前景存在担忧和恐惧,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呼吸训练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当患者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而不规律,不利于呼吸肌的正常收缩和放松,也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训练。

在进行呼吸训练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和积极心态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担忧,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可以向患者介绍呼吸训练的原理、方法和预期效果,让他们明白通过积极的训练,是能够有效改善气短症状、促进康复的。

三、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解锁自由呼吸的密码

(一)深呼吸练习:唤醒沉睡的呼吸肌

深呼吸练习是呼吸训练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能够有效唤醒沉睡的呼吸肌,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全身放松,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地吸气,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逐渐膨胀,放在腹部的手会随之上升,而放在胸部的手尽量保持不动;用嘴巴慢慢地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放在腹部的手下降。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例可以控制在 1:2 或 1:3,即吸气时间稍短,呼气时间稍长,这样有助于将肺内的废气更彻底地排出。

在进行深呼吸练习时,患者要注意呼吸的节奏和深度,避免过度用力或呼吸过快。每次练习可以进行 5 - 10 分钟,每天进行 3 - 4 次。随着训练的进行,患者可以逐渐延长每次练习的时间和增加练习的次数。

(二)缩唇呼吸:轻松排出肺内废气

缩唇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呼吸节奏,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从而将肺内的废气更彻底地排出,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

患者先进行正常的深吸气,然后用鼻子吸气,嘴巴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要将嘴唇缩成一个小孔,缓慢而均匀地将气体呼出,呼气时间尽量延长,一般要比吸气时间长 2 - 3 倍。

缩唇呼吸的关键在于呼气时的缩唇程度和呼气速度。缩唇程度要适中,既不能过紧导致呼气困难,也不能过松而失去增加阻力的效果;呼气速度要均匀缓慢,避免突然用力呼气。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缩唇呼吸练习,每次练习 3 - 5 分钟,每天进行多次。通过长期的缩唇呼吸训练,患者能够逐渐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提高肺部的通气效率,缓解气短症状。

(三)腹式呼吸强化训练:让呼吸更有力量

腹式呼吸强化训练是在普通腹式呼吸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呼吸肌力量和呼吸控制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动作,对呼吸肌进行更深入的刺激和锻炼。

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双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同时腹部用力向上抬起,双手感受腹部的隆起;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腹部逐渐下沉,双手随着腹部的下降而轻轻下压。在呼气过程中,患者可以尝试发出“嘶”的声音,以增加呼气时的阻力,进一步锻炼呼吸肌。

腹式呼吸强化训练要求患者在吸气时充分扩张腹部,呼气时尽量收缩腹部,动作要缓慢、有力、有节奏。每次训练可以进行 10 - 15 分钟,每天进行 2 - 3 次。随着训练的深入,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如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上肢或下肢的动作,进一步提高呼吸肌的协调性和力量。

(四)呼吸操:全身参与的呼吸训练

呼吸操是一种将呼吸训练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参与呼吸运动,不仅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还能增强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呼吸操包含多个不同的动作,每个动作都与呼吸相配合。例如,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双臂缓慢向上抬起,与肩同高,同时踮起脚尖;呼气时,双臂缓慢放下,双脚恢复原位。又如,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吸气时,身体向前倾,双手触摸脚尖;呼气时,身体恢复直立。

在进行呼吸操训练时,患者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每个动作都要缓慢、流畅地进行,避免突然用力或动作过快。呼吸操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每次训练 15 -20 分钟,每周进行 3 - 5 次。通过呼吸操的训练,患者能够全面提升呼吸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为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