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李昕 周如水 王海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当前,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存在困境: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有待建立、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匮乏。林业高校需要通过构建融合化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育人队伍、拓宽实践育人路径以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不断探索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设立特色课程、打造实践基地、加强师资队伍考核等一系列措施,营造了浓郁的育人氛围,为林业高校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林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必须正视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林业高校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更应顺应时代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

协同育人的逻辑

(一)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正式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一直被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提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途径,同样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教学内容具有重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新时代高校应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挖掘劳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提高育人实效。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劳动习惯与劳动素养的养成等。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包括劳动价值观与劳动精神的培养。而思政教育能够促进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与传授,二者在育人实效上相互促进,教学内容具有重叠性。

(三)育人功能具有契合性

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仅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在于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的功能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二者均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塑造正确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契合。

二、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有待建立

目前,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实质性内容。首先,在林业高校中,部分高校并未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部分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缺乏融合性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同步性。其次,在课程内容上,部分林业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形式实践过于单一,内容过于匮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并未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协同育人元素。最后,不少林业高校存在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部分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偏向于以体力劳动为主,有部分林业高校以打扫卫生等课程形式等同于劳动教育,而并未将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教学方式未呈现多元性。

(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呈现专职劳动教育教师缺乏,思政教师开展劳动教育专业水平有限的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足,学生难以真正领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意蕴,未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部分林业院校中,大多数学生并未重视自我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是将目光更多转向理论知识与分数提升,从而忽视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与劳动技能的掌握。

(三)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匮乏

一方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融合的教育实践路径有待拓宽,部分林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大部分都在校园内进行,高校实践资源未能满足二者融合育人需求,降低了育人实效。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好林业专业技能,将专业技能与实践路径结合还不够,背离劳动教育初衷。同时,部分林业高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仍不完善,基于林业高校特点,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实践育人的成效还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推进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

协同育人的措施

(一)构建融合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在思政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思政课程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林业院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价值引领,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探寻高校思政课程中蕴含的劳动育人元素,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运用到实际课程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在课程形式与教学方式上,高校应创新课程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开设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将思政课开到田间地头,推动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同时,林业高校应该在劳动育人中融入林业专业特色,培育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将“林业、生态”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依托《树木学》等课程,由相关学院的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建立“识花认树”线上学习资源库,开展特色劳动实践项目,在劳动教育中增加林业技能劳动内容,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提高育人效果。

(二)建设专业化育人队伍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林业高校可通过引进人才,建立考核体系,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完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实施严格的教学准入制度,在教师培训、上岗考核、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确保育人队伍的专业性,同时,部分学院建立了劳动教育听课制度,通过专项检查等考核以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劳动教育进行专项监督,强化监督效能,通过对学生意见评价的收集,及时改进劳动教育教学。

(三)拓宽实践育人路径

一是要拓宽二者深入融合的教育实践路径,建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实践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学校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林业实践基地,企业等。二是需要整合育人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育人机制,以校内外实习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加强与政府、企业、林场、林科院等单位联系,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践机会,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劳动育人实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深化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认识。学校立足林业院校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集教学、科研、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于一体的实践基地,将实践基地设在林业一线,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劳动教育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四、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为思政教育拓展了空间,思政教育为劳动教育增添了新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林业高校只有把握二者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构建二者协同育人体系,才能真正增强育人实效,培养新时代林业高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林业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24SY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2-87.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3-77.

[3]张瑀,姜威.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6).

[4]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