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实践、反思与展望

作者

严敏

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 723100

一、引言

在知识快速更新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初中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与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联系紧密,开展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化学本质,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2.1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常与其他学科知识交织。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时,涉及物理中分子运动论和数学中函数关系的知识。跨学科教学能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避免知识碎片化。

2.2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跨学科教学创设复杂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如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学生需综合化学中污染物成分分析、生物中生态系统平衡、地理中环境承载能力等知识,培养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2.3 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设计电池时,学生需融合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物理中电学知识和材料学中电极材料特性等知识。

三、教学实际案例:“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3.1 跨学科知识关联分析

在“金属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中,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和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化学学科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物理学科关注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数学知识用于计算金属与酸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历史学科则可介绍金属冶炼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金属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目标设定

-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常见金属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书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化学计算,了解金属冶炼的历史发展。

- 过程与方法:通过跨学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金属相关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感受金属在人类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3.3 教学过程

- 导入(5 分钟):展示古代青铜器和现代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提出问题:从古代到现代,金属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金属在生活中有如此广泛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从历史和生活情境引入化学课题。

- 化学性质探究(12 分钟):教师演示铁、铜、铝等金属与氧气、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 物理性质讨论(10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联系物理学科知识解释这些性质的微观本质。

- 数学计算应用(8 分钟):给出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数据,如一定质量的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求生成氢气的质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数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定量关系的理解。

- 历史文化拓展(5 分钟):介绍金属冶炼的历史,从古代的青铜冶炼到现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发展,让学生了解金属冶炼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化学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 小组项目(10 分钟):布置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新型金属材料,并从化学性质、物理性能、应用领域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最后进行小组汇报。

四、跨学科教学设计

4.1 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需求的设计理念

跨学科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基石,深入剖析化学学科在“金属的性质与应用”中的核心要求,同时兼顾物理、数学、历史等学科相关标准。充分调研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科要求又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2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整合多学科教材、科普视频、实验器材、历史文献等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金属冶炼历史时,引用历史教材和相关考古资料;在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播放物理科普视频展示金属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利用化学实验器材进行金属性质实验,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4.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如“为什么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如何从物理和化学角度优化金属材料性能?”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项目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古代金属冶炼场景和现代金属材料研发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

5.1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金属的性质与应用”跨学科教学实践,学生对金属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课堂参与度高,小组讨论积极活跃,在小组项目汇报中,学生能够从多学科角度阐述设计方案,展示出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业和测验结果显示,学生在金属性质、化学反应计算和知识综合应用方面表现良好。

5.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转换时存在困难,难以快速从化学思维切换到物理或数学思维。后续教学中应加强思维训练,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熟悉不同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略显紧张,导致小组项目汇报不够充分。在今后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合理规划时间,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5.3 对未来跨学科教学的展望

未来初中化学跨学科教学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间的合作,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等,拓展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开展实践活动和项目研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六、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启泉 . 跨学科教学 : 概念解读与实践要领 [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49(11):3 - 16.

[3] 王祖浩 .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2 年版 )[M].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