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虚拟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王明霞

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 362100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石,但传统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高端设备成本高、更新慢,多数学校难以配齐;部分实验有安全风险,常以演示代替操作;且受时空限制,学生课后复习和反复操作机会少,导致参与度低、探究能力不足,制约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虚拟实验室凭借低成本、高安全性、强交互性等优势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其能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自主设计参数、重复操作、实时观察,弥补传统实验不足并激发探究欲。本研究立足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探索二者深度融合机制,意义在于丰富教学资源、突破设备与时空限制,创新模式、提升参与度,为同类学校提供可复制经验、推动区域教育均衡。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虚拟实验室:指基于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实验平台,能够模拟物理实验所需的仪器、环境及操作流程,支持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完成实验任务,并实时生成数据与结果。其核心特征包括情境仿真性、操作交互性、数据可视化。

深度融合:区别于简单的技术叠加,指将虚拟实验室融入物理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方法选择、评价体系等全流程,形成 “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反哺技术优化” 的协同关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理论支撑

认知负荷理论:虚拟实验室通过动画、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物理概念具象化,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其聚焦核心知识的理解。例如,在 “电场线分布” 教学中,虚拟实验室可动态展示不同电荷组合下的电场线变化,使抽象概念可视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其在 “设计实验 — 操作验证 — 分析结论” 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混合式学习理论:主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本研究将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结合,虚拟实验负责拓展广度(如模拟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实体实验负责强化深度(如感受真实仪器的操作手感),形成 “虚拟铺垫 — 实体验证 — 虚拟拓展”的学习链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始于 21 世纪初,早期聚焦技术引进与简单应用,近年逐渐深入:王小明(2021)发现其能提高高中生动力学实验设计能力;张文兰等(2020)提出 “技术适配性” 原则。但存在不足: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多针对单一知识点;融合模式停留在 “演示替代” 层面;评价体系侧重成绩提升,对学生素养关注不足。

国外研究起步早,技术应用成熟。美国 PhET 虚拟实验室涵盖上千个物理实验,用游戏化设计提升参与度;德国 “三维虚拟实验室” 支持多用户协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其特点是技术迭代快、注重学生体验,但因教育体制差异,模式难直接应用于我国中学教学。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成果,立足本土实际,创新点有三:资源开发与教材同步,形成覆盖全学段体系;构建 “教学 — 评价” 一体化融合模式;建立兼顾知识与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高一年级 4 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其中 2 个班(102人)为实验班,采用虚拟实验室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另外 2 个班(98 人)为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为确保科学性,对两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性别比例、学习基础(如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选择高一年级学生的原因:高一是中学物理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复杂概念和实验原理(如曲线运动、电磁感应),对探究需求高;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较好适应虚拟实验室的操作环境,开展自主探究。

(二)研究工具

虚拟实验资源库:研究团队联合 3 所中学的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及教育技术专家,历时 8 个月开发完成。该资源库涵盖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声学、原子物理 6 个模块,包含基础实验 32 个(如 “基本仪器使用”“单摆周期测量”)、探究性实验 18 个(如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资源库支持学生自主调节参数(如改变物体质量、电流大小、入射角),自动记录数据并生成图表(如位移 - 时间图像、电流 - 电压图像),方便分析结果。每个实验配套详细的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说明,帮助学生规范操作。

评价量表:为全面评估融合效果,设计系列工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分表》含实验设计、操作规范、数据记录、现象观察、结论分析 5 个维度,每个维度设 3-4个指标(如 “实验设计” 含变量控制合理性、器材选择恰当性),采用 5 分制评分;《物理学习兴趣问卷》含 15 个问题,涉及对实验课的喜爱程度、课后主动探究意愿、参与物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等,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科学思维能力测试题》涵盖归纳推理(如从实验数据总结规律)、演绎推理(如用规律预测现象)、模型构建(如用受力分析模型解释运动状态)等内容,经 3 位教育学和物理学专家审定,信度(α=0.86)和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研究团队与 6 名一线物理教师组成共同体,在教学实践中调整优化虚拟实验应用策略,采用 “设计 — 实施 — 反思 — 改进” 循环: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应用方案;再在实验班实践,教师记录问题与学生反馈(如操作难度、兴趣点);随后团队与教师共同反思,分析方案不足(如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衔接不畅);最后改进方案,进入下一轮循环。通过 3 轮迭代,形成成熟的融合模式。

实验对比法:学期末对两班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包括物理学业考试(含实验题)、实验操作能力考核、《物理学习兴趣问卷》和《科学思维能力测试题》。采用 SPSS 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两班差异,验

证虚拟实验室融合模式的有效性。

个案研究法:从实验班选取 6 名不同层次学生(优等生 2 名、中等生 2 名、后进生 2 名),通过每月 1 次访谈、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估等方式,跟踪其学习过程:记录优等生如何通过虚拟实验拓展探究(如尝试非标准参数)、中等生如何克服操作障碍、后进生如何通过重复操作弥补基础不足,分析虚拟实验室对不同学生的影响机制。

调查法:设计针对性问卷收集师生反馈,共发放 200 份(学生 150 份,教师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96 份,有效率 98% 。问卷内容包括对虚拟实验室资源质量(如仿真度、难度适配性)、操作便捷性、学习帮助程度的评价,以及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如设备卡顿、指导不足)和改进建议,为资源库优化和模式完善提供参考。

四 、实践过程与成果

(一)虚拟实验资源库建

研究团队联合相关学校历时 8 个月建成中学物理虚拟实验资源库,具三大特色:分层设计含基础、提高、拓展层,分别侧重操作规范、方案设计与知识迁移;交互设计支持拖拽等操作,可调节参数并生成数据图表;配套教案、课件等资源方便教学。

(二)“四阶融合” 教学模式构建

形成 “预习 — 探究 — 验证 — 拓展” 模式:虚拟预习让学生课前完成基础操作;课堂探究中教师引导设计对比实验;实体验证将虚拟结论在真实实验室验证;虚拟拓展供学生课后尝试极端条件或创新实验。

(三)实证效果分析

学业成绩上,实验班平均分较对照班高 8.8 分,实验题得分率提升 16.3 个百分点;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班喜欢实验课和课后主动练习的学生占比远超对照班;学生科学思维更熟练,教师教学也得到优化。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虚拟实验室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有效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设备、安全与时空限制,扩大学生的实验参与机会。

“四阶融合” 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互补,既能拓展学习广度,又能保证学习深度。

虚拟实验室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后进生的转化效果显著。

(二)实践启示

学校层面:应将虚拟实验室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教师培训,避免“重硬件轻应用” 的现象。

教师层面:需转变角色定位,从 “知识传授者” 变为 “探究引导者”,注重设计开放性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资源建设:虚拟实验资源需与教材、课标紧密对接,避免技术炫技,确保服务于教学目标。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研究周期较短(仅 2 学年),虚拟实验室对学生长期科学素养(如科学探究习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二是当前虚拟实验室的沉浸感仍有提升空间,主要依赖视觉模拟,缺乏触觉反馈(如操作仪器的力度感知)。

未来研究将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延长研究周期至 3 年,跟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能力变化;二是引入 VR 技术增强沉浸感,如开发基于 VR 头显的 “天体运动” 虚拟实验室,让学生 “置身” 太阳系观察行星运动规律;三是扩大研究范围,探索虚拟实验室在初中物理(如 “声现象”)及其他理科(如化学的 “物质燃烧”、生物的 “细胞渗透”)教学中的应用,形成跨学科的融合范式。

参考文献

[1] 王小明。虚拟实验室在高中力学实验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J]. 教学与管理,2021 (15): 78- 80.

[2] 张文兰,刘俊生,等。虚拟实验的技术适配性原则及其应用 [J]. 中国电化教育,2020 (03): 102- 108.

[3] 黄皓。中学物理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的探索与实践 [J].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1 (11).

[4] 郑明祥。虚实融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4 (05).

[5] 史汉军。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 [J]. 教育信息技术,2022 (10).

[6] 何克抗。建构主义 — —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 电化教育研究,2018 (3): 3- 9.

[7] 李芒,蔡旻君。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 E- learning 中的应用 [J]. 电化教育研究,2006 (08): 51- 53.

[8] 钟志贤。论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J]. 电化教育研究,2004 (06): 5- 10.

[9] 赵呈领,梁云真,等。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虚拟实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2023 (03): 94- 101.

本论文为泉州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虚拟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QG1452- 130)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