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亲子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于树漫 王璨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特点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 70 多年的研究,其结论显示,“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幸福的核心预测因素。”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与人相处。而亲子关系即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保障。
每一个新的生命都是因为父母的亲密关系而诞生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期待与爱的氛围中来到人世间的。父母双亲因为基因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本能挚爱着怀抱中的婴儿。父母的关爱给新生儿以巨大的情感安慰与生存保障。亲子关系也可以说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即亲情关系。亲子关系贯穿我们的一生,在代际之间重叠衍生。
婴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可以被称为相亲相爱的“蜜月期”。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发生自然的变化。从幼儿阶段开始,亲子关系日益呈现出亲密性与疏离性并存的双面特征。俗话说,“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话既诠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密性,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致父母》这首诗当中也谈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只是凭借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越来越强,逐渐会经历成长中的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这种“反抗”不是坏事,是亲子关系疏离性的表现,或者说这是一种正当地反抗,是自然地成长。
现实中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亲子关系的这种自然流变。对于孩子的反抗,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被打击的猝不及防、莫名其妙。那个听话的孩子哪儿去了?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亲子关系经常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备受关注。2021 年,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研究团队对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了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数据。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小学生的睡眠问题(检出率25. 2% )、抑郁问题(检出率14. 6% )和焦虑问题(检出率12. 3% )要引起重视。中学生的情况更加严重一些。其中,初中学生的焦虑的检出率为27% ;抑郁的检出率为 24% ;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 1% ;自我伤害的检出率为 2% ;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 1% ;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 7% ;自杀企图(未遂)的检出率为 4% 。研究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自两大方面: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2021 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家校社共育,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倡议。
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提前行动,最好不要等到问题出现,甚至问题严重了,再进行干预和治疗。在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教养中,家长就要有意识地为孩子筑牢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科学的教养方式,像肥沃的土壤一样,是孩子根系发达、身心茁壮的基础。家既是孩子安全的避风港,也是孩子出航奋斗的原始助推力。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点
(一)主要理论参考
1.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后经玛丽·安斯沃斯的实验加以完善。该理论揭示了早期亲子互动如何深刻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这一理论强调,婴儿与父母日常互动之间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是其未来人生中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内心充满爱与信任,他们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以依靠的。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可能因早年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而对人际关系持怀疑或恐惧的态度。因此,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家庭系统理论
默里·鲍恩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该理论视家庭为一个联动的系统,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情绪等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中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问题,而是与其他问题相互关联。家庭成员之间的联动构成了家庭的基本运行模式。生活中,父母之间的冲突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亲子关系并不只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单线关系,而是包括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复杂的关系网。
3. 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并在互动中获得强化,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与行为模式的。亲子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社会学习过程。父母作为孩子最早接触且最具影响力的行为示范,其日常表现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始素材库。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幼儿观察父母行为时,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会被激活,这种神经机制为模仿学习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亲子互动中,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无声地编写着孩子的“行为代码”。
(二)改善亲子关系的实践要点
1. 学会良好的沟通
在亲子关系中,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沟通能力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基础。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以耐心和理解回应他们的需求与困惑。通过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从而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与亲近感。同时,父母也需学会恰当地表达,避免过于严厉或冷漠的言辞。在沟通中,父母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尊重孩子,与孩子携手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亲子沟通中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沟通应基于爱,目的是解决问题,把握住这两点也很重要,违背这两点初衷的言语和行为都可能导致沟通失败、破坏亲子关系。
2. 做好情绪管理
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情绪是生理与心理双面联动的外化。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不能以毒攻毒。第一,父母的情绪表达是孩子学习效仿的对象;第二,孩子的情绪是有原因的。同时,自我反思也是关键,通过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情绪。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暂停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和克制,避免破坏关系。最终,情绪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3.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不是从一个人成为父母那一刻就天然掌握的技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复杂能力,能力的背后是理念。家庭教育的能力实质上考验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认识。这其中包括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等等。有的家长仍然秉承着传统家长制的观念,不能平等地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甚至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强权教育。这种棍棒教育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的断裂和冲突。当然现在还存在另一种温柔捆绑的控制型亲子关系,也非常令人窒息。在学龄期,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略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也需要及时警醒,跳出功利主义的惯性思维,回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上来。理念决定行动,有了好的理念自然就会有好的方法。
项目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双减’ 背景下通过亲子阅读促进家长完善家庭教育观的实践研究” (CHE2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