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践论视域下的红旗渠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路径

作者

徐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 安阳市 455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根本目的就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从实践的层面去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红旗渠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在当今青少年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青少年的成长。红旗渠精神以实践论认知规律为内核,构建“历史传承—现实映射—未来导向”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成为推动青少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红旗渠精神育人模式的时代转型

(一)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框架。从实践论视角看,过往红旗渠精神教育局限于传统思政范畴,依赖课堂讲授与理论灌输的单一形式,参与感与体验感缺失,导致精神传承停留在理论层面。随着教育理念迭代,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指引,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

学校与教育机构的创新探索,始终围绕“实践赋能认知”展开:将红旗渠精神与学科教学结合,是把精神内涵融入学科实践场景组织参观纪念馆、重走红旗渠等实地实践,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与场景代入,在“触摸历史实践”中领会精神实质;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精神元素,构建日常实践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浸润中深化认知。这些实践举措,让红旗渠精神教育从 “理论灌输”转向“实践感知”,契合实践论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成功激活青少年的参与热情。

(二)形成“历史传承—现实映射—未来导向”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从实践论视角看,红旗渠精神育人模式中“历史传承 — 现实映射 — 未来导向” 三位一体体系,始终以实践为核心。“认识源于实践”,教育者通过纪念馆文物、劳模口述等“复盘修渠实践”,让青少年在参观、倾听等实践中,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认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把精神与科创、乡村振兴等现实实践结合,用科研攻关、合作社协作等案例,彰显其当代指导价值;“认识指导实践”,鼓励青少年在科创竞赛、社会实践中践行精神,实现认知到能力的转化。

红旗渠精神育人模式的时代转型,本质是“以实践重构认知”的变革:借多元实践激活认知,靠历史、现实、未来实践分别筑牢认知根基、彰显价值、实现升华,全程遵循“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与目的”,最终达成理论认知到实践行动的转化,发挥育人功效。

二、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实践化教学传承历史。课程重构的核心是打破知识与实践的壁垒,通过“实践赋能知识”实现红旗渠精神的深度传承。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中,需将精神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教学场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时,更需突出实践导向:课程内容除历史文化、精神解读外,需增设“实践体验活动设计”模块,如指导学生策划“红旗渠故事宣讲会”“修渠工具模型制作”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实践”,通过课程实践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为认知、外化为行动。

(二)实践创新:以场景化活动映射现实。实践创新的关键是搭建 “精神 - 现实”的实践桥梁,让青少年在具体场景中感知精神的当代价值。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需注重场景的沉浸式与互动性;“重走红旗渠”研学旅行,需设计“工程量测算”“修渠工具体验”等实践任务,而非单纯参观,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工程宏伟与建设艰辛;模拟修渠劳动体验活动,可设置“团队协作筑渠”“物资分配挑战”等实践环节让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直观感受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的意义。

(三)价值转化:以行动化实践指导未来。红旗渠精神的价值转化,本质是将精神认知转化为未来实践的行动指南。这种转化需依托具体实践场景逐步落地。引导青少年以“修渠者攻坚克难”为实践参照,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培养拼搏勇气;以“修渠团结协作”为实践原则,通过“分工协调”“矛盾解决”等实践过程,强化责任担当;鼓励青少年以 “精神传承者”的身份定位,将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探索未知”“服务社会”的实践动力。​通过这些行动化实践,红旗渠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而是成为青少年塑造价值观的“实践准则”—— 在实践中锤炼坚韧品格,在行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精神对未来发展的切实指导。

三、红旗渠精神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从实践论视角看,红旗渠精神教育创新路径需以实践为核心展开: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教育形式,核心是搭建“虚拟实践场景”以弥补传统教育短板,开发资源需遵循“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 VR 还原修渠现场构建“可参与的历史实践模拟”,让青少年在虚拟操作中转化认知,借大数据推送个性化实践任务、依托云计算搭建跨地域协作平台,使技术成为连接认知与实践的纽带;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要依据“实践的社会性”整合资源,学校发挥 “实践主导”设计系统方案,家庭承担“实践延伸”将精神融入生活,社会提供“真实实践场景”助力从模拟到真实实践的跨越,再通过线上平台解决协同问题,避免实践碎片化;完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需紧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评估闭环”,确保教育实践围绕“认知 - 实践 - 再认知”螺旋上升。

四、结论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本质是通过“实践育人”实现精神认知向实践行为的转化。从实践论维度看,课程重构是通过“学科实践与校本实践”搭建认知根基,让精神从理论走向具象实践;实践创新是依托“场景化实践”联结历史与现实,使精神在当下实践中彰显活力;价值转化是通过 “行动化实践”将认知转化为未来行动准则,完成“认识指导实践”的闭环。而数字化技术拓展了实践场景,让“虚拟实践”成为认知深化的新路径;家校社协同整合了实践资源,让“全域实践”强化认知转化效果;评估体系则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确保教育实践始终遵循“实践与认识辩证统一”规律。这些路径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实践全过程。

尽管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数字化资源不足、协同衔接不畅等问题,但随着 “实践育人” 理念的深化、教育技术在实践场景的落地、社会资源对实践教育的倾斜,红旗渠精神必将在更丰富的实践中滋养青少年认知与行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符合实践论规律的精神支撑与实践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志坚. 青年学[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2] 钱永祥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青年 [M]. 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3

[3] 刘书林 .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2(04)

[4] 陆学艺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5] 王友洛 . 红旗渠热为什么能经久不息 [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03)

[6]《红色基因》编写组.红色基因[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7] 韩玉璞 . 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赜[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2)

[8] 夏 素 霞 . 红 旗 渠 精 神 的 哲 学 思 考 [J]. 安 阳 工 学 院 学报 .2015(09)

作者简介:徐丽(1991.12-),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人研究员助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