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实效性研究

作者

曾建梅 李文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集团)碧新小学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者,离不开教育各个环节的精心打造, 也包括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高效沟通可以使班主任和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增强教育效果。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加上外部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班主任与家长长期有效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诸如沟通意愿不高;单向输送过多;沟通反馈不及时;解决问题不彻底等等,整体沟通实效性欠佳。因此,在家校协同育人背景下,针对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实效性开展调查,分析、验证影响双方沟通实效性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 改变班主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对家长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认识,导致部分班主任认为家长在沟通中只是起配合辅助作用,只需要协助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可以,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所起的独特作用。另外,由于班主任事务比较繁忙,一些家长由于学历、年龄等原因,与班主任沟通比较吃力,双方也会出现意见上的摩擦,所以他们认为班主任主导,家长配合的沟通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沟通效率,节省时间。 但殊不知这种班主任主导型的沟通模式把家长们的地位降低了,家长站在一个不平等的角度上,尽量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家长的话语权丧失、建议被忽视,这会严重打击家长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意见的有效表达,也不利于提高他们对学校、对班主任的满意度。所以班主任要把家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与家长开展平等对话,少用或者不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家长说话。

2 增强责任意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班主任,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找好两者的平衡,无论是授课教学还是日常班级管理,都要体现对儿童现实发展和未来成长的关注,既要立足现在,也要考虑未来。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具备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家长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专业教育者,也要替家长考虑他们没有考虑之处,持续与家长对话,提高与家长和谐相处的能力,做好家长们的引导工作。

3 主动沟通,提高沟通积极性

大多数班主任都能够在发现学生问题后,找家长沟通以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要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在察觉到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或者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不良苗头的时候,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应对之策。其次,要注意后续学生的表现情况,看看所反映的情况有没有得到改善,与家长的沟通是否起了作用;如果没有起作用,该如何进一步调整。更进一步,即使没有发现不良问题,我们班主任也要定期及时主动找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及时获取学生相关日常信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害怕犯错以及其他经常与家长沟通不畅等原因,多数班主任只能做到第一步,即在出现问题时才不得不找家长沟通。而找完家长后,也没有注重跟踪反馈。所以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意愿和和谐的沟通氛围, 形成便利、平等、开放的沟通渠道。合理把握沟通频率、沟通时长、沟通内容以及沟通方式等,不要用一种沟通模式对待所有家长,合理选择沟通方式,重视面对面的传统沟通方式,谨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沟通。

4 防止家长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僭越

现实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是“消费者”,理所应当听家长的所有意见。面对这部分家长,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首先要在家长面前树立威信。树立威信的前提一定是真心为学生着想,只有秉着这一最重要的原则,才有底气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班主任是教育者,但不是服务者,在收到家长意见时,如果感觉要求合理,可以表示收到意见,同时说明自己的考虑;如果明确知道对方家长的意见不合理,就要明确表示不会照做。其次, 面对家长的质疑,一定要保持冷静,弄清楚家长质疑自己的点在哪里,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和家长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要做到不卑不亢,平等对话,及时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用心,逐步配合工作的开展。另外, 面对一些“刺头”家长,班主任让家委会或其他优秀家长对其传经送宝,这样既可以指导其他家长,也是对优秀家长的一种鼓励。

5 引导家长认清角色定位,承担主体责任

很多家长认为班主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是推脱自身责任的一种表现,认为孩子在学校就应该由老师进行教育,跟家长就没有太大关系了。这既有对学校信任的一面,也包含着家长教育素养的欠缺。这种想法和理念极不利于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配合合作,也会使沟通过程变得十分艰难。他们不知道家长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缺少教师和家长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在和班主任沟通过程中,有些家长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被动接纳教师的意见,认为家长要无条件配合老师,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也会影响沟通效果。所以家长在家校沟通中要承担起家庭一方的责任。

在平时多看一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课程,做到科学育儿。

结语

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明显成就。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家长分享以及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并解决学生问题;也让家长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构建和谐的伙伴关系,以最佳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但是目前班主任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脱节比较严重,现实中双方沟通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与理想状态差别较大,这也大大降低了双方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康建朝 , 浦小松 . 芬兰家校合作的主题、路径和保障要素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 6.

[2] 婉然 . 构建家校协同的教育共同体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10).

[3] 吴莉 , 吴崇涵 . 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班级产生 [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 (3).

[4] 杨扬 . 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学与管理 ,20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