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
高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高庄村为尔魂医院 467100
当我近段时间成功发表了《论象》、《生活是哲学的权威》、《哲学≥生活》、《论“存在和意识”》、《论哲学的“奥秘和权威”》之后,我重新的思考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我最初的梦想是破解东西方哲学的融合,东西方哲学的融合、其本质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融合-“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因为融合哲学“语境”的需要,我创造且发表了《关于哲学中“一语象格”的探讨》。今天再看,又必要重新对“格”进行再阐述,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这一点,也可以从我的哲学论文《关于哲学中“流尘界”的探讨》的“流尘之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纠结”一哲学的话语权仿佛都是受西方的“支配”,他们都是完全正确的 ? 就没有误差的存在吗 ? 融合哲学的成功破解,让我感到西方哲学“概念思维”的缺憾和不足。“格”的出现必将打破“概念思维”长期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哲学境域”,在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氛围中去重新界定“概念思维”与哲学的逻辑关系。为了清晰、方便的阐述“格”,我提出了《论格》的核心机制: 三格逻辑,即生活格 ; 概念格 ; 融合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生活是源头 ; 概念是基础; 融合是超越,它们共同构成了“格”的“逻辑内涵”。
生活格
生活格是“格之源头”,我以我的个人体验和感悟来谈谈生活格。我的童年时代,看天空中的太阳、月亮,看祖父、祖母劳作后在门框内的瞬间,看曾祖父在乡村秋光的农作物上晒太阳的脸庞。与家人在农田间给小麦起垄( 划成有格的方块),目的是便于小麦
灌溉。在满天繁星的夏夜里纳凉,前辈们教我看七星北斗、讲牛郎织女的神话。在米子格中练习写中国汉字,用弹弓把鸣蝉去打.…..... 少年时代,在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的分类中奋发,因为同学间一点冲突在课桌上把“楚汉相争”的边界刻下,情窦初开,异性的秘密暗藏心中,偷看对方眼神中那份羞涩的“情花“。青年时代,开始定向 -- 成为大学优秀的中文教授 ?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 还是那个神圣崇高的哲学家 ? 职业医生,爱好哲学。在许昌市卫生学院学习期间,总是在课外期间去许昌市七一路的新华书店,如饥似渴的阅读哲学文献。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眼科时,喜欢步行去矿工路上那个新华书店,长久的矗立在哲学书柜前。人到中年,繁华落尽、去叶存干,哲学- 融合哲学--复合哲学成了我终生的陪伴。生活在变,格也发展。动态之格,无限向前。生活格给予我怎样的启示? 是定、是范畴、是志向、是爱好、是人生、是理性、是聚焦、是专注、是热点、是哲学……。生活即格; 格即人生。
概念格
概念格是“格之基础”。如何把“生活格”升华为“概念格”? 就是说把生活的现象、体悟、经验如何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生活是流变的,概念是定格的,这就是生活和概念 ; 流变与定格的辩证逻辑。在我看来,首先是从生活之形到生活之性的转变,概括为“借形达性”。这个转变的过程即“抽象的过程“一探索、发现生活现象的“共性本质”,用概念去定义。定义是规定之义、之性、之理、之质,求得“不变之变”、“不动之定”。用概念定义,以定义概念-- 这是定义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 精准的把握事物的本质,便于人们驾驭事物规律,不足的是忽视了事物的整体性、流变性、关联性。有了概念之后怎么办 ? 用逻辑的方法去推理、推演,让生活中的事物顺着“逻辑指向”去实现人的意志、追求和目的。西方的哲学家就是依据这样的“概念思维”去建构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切西方哲学家的“共性本质“。不能否认,西方哲学家为人类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精准的概念、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让人们赞叹不已、叹为观止。但不能因此而洋洋得意、自我陶醉、目中无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为什么 ? 因为生活是哲学的权威,宇宙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没有谁能终极生活,也没有谁是生活的全部代言。“概念格 " 只是格的一部分,一个元素、一个子集而已,生活是多才多姿的,哲学必然是多元多维的。万万不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正如中国那句古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融合格
融合格是“格之超越”。既然“概念格“有其自身的不足和局限,那如何的囊括“概念格”又超越它呢 ? 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去实现呢 ? 在我看来,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去梳理全人类对于哲学的思考轨迹 ( 这里主要聚焦中西方哲学 ),或许从它们各自的“哲学特质”的相互参考中得到“格”的完整答案。“概念格”的定格写真、概念精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它的特质。中华先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概念、语言的局限性,“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怎么办 ?“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整体性、混沦性、关联性、动态性、直观性是中国哲学的特质。由此可见,西方哲学的“概念格 " 所忽略的、不足的、缺憾的恰巧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概念格 " 当以中国哲学的“象思维”为背景、为参考、为借鉴,方能实现超越“概念格“。“融合格”是什么 ? 是整体的定格写真; 混沦的严密精准。切换是实现“融合格”的关键枢纽和手段。切换--因为语境不同而灵活变通,最终实现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和中国哲学的“象思维”一一互置、互质、互化、互译、互通、互补、共生、一体。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而是为了全局、同一个目的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行不悖、和谐圆满。我用中国哲学“立象尽意”的方式将格概括为格≥概念。
综上诉述 : 它启示我们,当代哲学应当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突破自身的思维边界。“格”的本质是“融合背景的概念切换”,这种切换意味着哲学思维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根据语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寻求互补。在学科交叉日益深入的今天,哲学更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与科学、艺术、宗教等领域进行对话,从多元视角中丰富自身的内涵。只有保持开放与超越的精神,哲学才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活力,为人类提供持续的智慧滋养。
《论格》一文以其深刻的批判意识、创新的理论建构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在当代哲学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对西方概念思维霸权的解构,为哲学表达的多元性开辟了空间 ; 对东西方哲学融合的探索,搭建了文明对话的思想桥梁 ; 对生活源头地位的重申,让哲学回归本真使命 ; 对“三格逻辑”方法论的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新工具。在文化多元、文明对话的时代背景下,《论格》所倡导的开放、包容、融合的哲学精神,不仅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路,更为人类哲学的共同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它让我们相信,哲学的未来不在于某一种思维方式的独霸,而在于不同智慧在平等对话中的共生共荣,在于对生活本质的永恒追问与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易全解 . 金景芳 ; 吕绍纲 [M]. 吉林大学出版社,1889.6.
[2] 高清海哲学文存 .[1- 6 卷 ][ 高清海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3]《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5 月第1 版。
作者简介 : 高向阳,男 (1970 一 ),汉族,大专。主要研究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中西方医学的融合,擅长梅杰综合症和胃病的治疗。发表的文章有《易平思维》、《关于胃药“ 为尔魂” 的探讨》、《关于哲学中“ 哲学尺度” 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