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市区文化馆如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作用

作者

王宓格

东宝区文化馆

县市区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是连接政府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关键纽带,其作用的发挥需立足“普惠性、基础性、便利性”,从服务供给、资源下沉、文化赋能等多维度切入。以下从具体路径展开分析:

一、聚焦普惠服务,筑牢公共文化“基本盘”

1.保障基础文化权益。提供“零门槛”公共文化服务,如免费开放场馆(排练厅、展览室)、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书法、舞蹈、声乐等),覆盖青少年、中老年、特殊群体等不同对象,确保群众“有处去、能参与”。常态化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百姓大舞台、社区艺术节、节庆民俗展演等,让文化活动融入日常生活。

2. 填补服务空白区域。针对城乡结合部、偏远乡村等薄弱地带,通过“流动文化馆”“文化大篷车”等形式,配送演出、展览、图书等资源,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二、挖掘本土资源,激活区域文化“生命力”

1. 传承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系统梳理本地非遗项目、传统民俗、历史传说等,建立档案库;通过非遗展览、传承人工作室、民俗体验活动等,让本土文化“活起来”。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例如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如非遗主题晚会),增强文化认同感。

2.培育基层文化特色。指导乡镇、社区结合自身资源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文化品牌,如乡村书画村、民歌之乡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避免服务同质化。

三、强化基层联动,构建文化服务“一张网”

1. 赋能基层文化阵地。对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进行业务指导,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如活动策划、设备操作),提升其自主服务能力。建立“文化馆—乡镇站—村(社区)点”三级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如场馆共用、活动联办),提高服务效率。

2. 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吸纳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企业等加入服务体系,例如与本地剧团合作开展惠民演出,联合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缓解政府资源压力。

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文化覆盖“新半径”

1.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线上课堂等渠道,推送文化资源(如艺术教程、展览直播),突破时空限制,服务“宅家群体”和偏远地区群众。

2. 精准对接多元需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服务:为青少年开设动漫、短视频创作等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戏曲、广场舞培训;为农民工群体开展电影放映、技能讲座等,让服务“接地气、有人气”。

县市区文化馆的核心作用,在于将“文化惠民”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丰富供给、下沉资源、激活本土文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温度、有特色的文化服务,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聚力”的基层文化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