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演奏技法在京剧中的运用
刘婷
湖南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引言
阮是我国传统的弹拨类乐器,色温润醇厚,堪称国粹艺术典型代表。京剧与之相互融合,于增强音乐表现能力、推动传统艺术创新意义极为深远。而目前学术研究领域针对阮在京剧伴奏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尚处空白状态,本文主要将研究重点置于探索阮演奏技法与京剧唱腔相互融合途径之上,为传统艺术在当下时代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阮的演奏技法概述
(一)右手基本技法
在阮的弹奏中,右手基本技法多样:有用拨片从上方朝下方施力触弦,产生短促明亮音色,常用于搭建轻快节奏的弹弦法;还有与之相反,从下方往上方发力产生更清透音色,常与弹弦交替运用以形成平稳韵律的挑弦动作,其中长轮适合抒情部分的悠长展现,短轮能加强快节奏旋律的顺畅感,扫弦通过快速拂动多弦营造强烈音响效果以烘托紧张氛围,双弹则同时触碰两根琴弦,借和声叠加增强音乐立体感,突出旋律重音及情感张力。
如《金龟记·行路训子》的导板头,大阮右手需用到 “弹”“挑”“双弹”“扫”“拂”“扫轮”“伏” 这些技巧,慢进急收,通过扫弦的张力与伏弦的收束,呼应唱腔的情感起落。老旦戏腔的伴奏对阮右手技巧的要求较高,重音的音色和节奏把控要准确到位。例如在《钓金龟》等剧目中,通过 “弹挑” 的力度变化与 “扫弦” 的重音落点,强化唱腔的苍劲感,与老旦角色的情感表达形成呼应。
(二)左手基本技法
在按弦时,左手对按压部位的精确把控,借助改变有效弦长度达成音高转变,为旋律构建打下根基。在按弦前提下,凭借手腕有规律颤动让音高产生波动,给音符增添细腻情感色彩。适用于抒情段落、进一步加深情感的揉弦技法,通过手指在琴弦上平滑挪动实现音与音的自然衔接;而滑音技法则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其婉转灵活的过渡效果与京剧唱腔的韵味特点相契合。此外,左手借助打音、带音等装饰性技法,进一步丰富旋律层次、增强表现力。如京剧《野猪林》中林冲 “大雪飘扑人面” 唱段,左手通过 “打音”“滑音”“推拉弦”“颤吟” 等技巧,保留音色余音,配合唱腔的悲怆感,以滑音的婉转与颤吟的细腻,勾勒角色内心的凄凉。
二、京剧唱腔旋律特点分析
(一)京剧唱腔的基本板式
凭借适中速度与规则节奏的原板对剧情予以叙述、借平稳旋律促使情节推进。依靠舒展节奏与细致旋律的慢板,成为抒发情感依托。并且常雕琢角色内心思绪,依紧凑节奏与明快旋律的快板增强戏剧冲突,并适宜角色情绪高涨或情节紧张场景,打破固定节拍限制以自由节奏。营造慨叹、咏叹等特别情境给音乐添灵动活力的散板,。此四大板式相互协作经节奏、速度及旋律动态变化,构建起京剧唱腔丰富多样的戏剧性呈现。
(二)京剧唱腔旋律的风格特点
旋律当中频繁现身的大跳音程营造出强烈戏剧性张力,并与级进音程连贯顺畅之感形成对照以塑造起伏变化听觉体验。灵活运用颤音、波音、滑音等装饰音经对主音润色延展赋予唱腔婉转华美特性,再加上倚音、擞音等特殊处理,进一步加强声腔地域风格与艺术感染力,从而让京剧旋律既维持音乐结构严密性又凸显独特东方美学韵味。
三、阮演奏技法在京剧唱腔旋律中的运用
(一)琶音在京剧中的运用
呈现具有宏大叙事特点场景时,阮演奏人员常采用从低音到高音的琶音形式,仿若模拟空间由浅入深、逐渐延展的状态。如历史题材剧目中展现千军万马、气势恢宏的战场画面时,琶音向上行进能塑造出声音从近处传向远处的音场层次效果;而从高音到低音的琶音一般用于营造深邃、悠远的氛围,常与角色内心独白或抒情性唱段配合。
并且,在与唱腔旋律互动方面,琶音能敏锐察觉唱腔蕴含的情感线索,通过琶音形状的动态改变强化升华情绪。就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 “海岛冰轮初转腾” 时,唱腔旋律呈波浪向上走势,阮琶音会立马采用从低到高的分解和弦样式,在乐句结束处形成和声呼应,既填补唱腔停顿间隙的音乐空白,又通过泛音列叠加让旋律的立体维度更丰富、角色情感表达更具穿透力量。
(二)双弹在京剧中的运用
在处理唱腔关键节点时,常以双弹来标记突出重音或凸显核心唱词,其通过同时奏响两音产生和声共鸣的方式,为唱段增添强烈语气感。就如《铡美案》中包拯“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经典唱段,唱到“驸马爷近前看端详”时,阮以双弹技法配合唱腔咬字重音,在“近前”“看”等字位置用纯五度或大三度和声叠加,既强烈体现包拯刚正不阿性格,又突出唱段戏剧冲突。从乐队编制角度,双弹和声效果与京胡单音旋律、月琴节奏形式相互补充构建立体音响结构框架。在多角色合奏场景,阮的双弹可充任和声支撑层次与京二胡复调线条交织,使音乐织体由平面转立体。
(三)扫弦在京剧中的运用
在武戏场景音乐创作塑造环节,快速朝下进行的扫弦,常被用于模仿兵器相互碰撞时响亮有力的声音,并且借助密集音流营造紧张氛围。如《挑滑车》中,既有高宠的经典唱段,又有激烈的武打场面,在展现高宠挑车奋战的武打场景时,阮演奏者选用从高音弦朝低音弦快速扫弦的方式,搭配板鼓急促的鼓点,将肢体对抗产生的动态感觉转化为听觉的强烈冲击,让观众有身处现场般的沉浸感受。
在情绪高潮部分,扫弦还能与大锣、铙钹等打击乐器形成节奏呼应,借助同步强奏的节点打造音乐 “重拍矩阵”,推动剧情发展。另外,扫弦在音色上的变化也为情感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用指甲快速扫弦,能产生锋利的金属质地声音,适合展现激烈冲突场景;用指腹缓慢扫弦则可营造模糊虚幻的音效,用于表现角色悲愤或迷茫的情绪。而在现代京剧的创新实践中,扫弦技法更是突破了传统应用界限,通过复合扫弦、扫轮结合等方法,为音乐增添了现代审美要素。
(四)改变右手弹奏琴弦位置在京剧中的运用
右手接触琴弦位置的调整作为阮演奏控制音色的关键所在,为京剧音乐情感表达提供极为细腻的声学层面。靠近琴码弹奏时,琴弦振动受一定限制,进而产生明亮尖锐且泛音丰富的音色,该音色特性常被用于展现激昂、兴奋情绪场景。如《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角声震” 唱段里,阮靠近琴码位置快速弹奏,配合唱腔豪迈气势,使音色金属质感与角色英勇威武形象契合。
而远离琴码弹奏让琴弦振动路径延长,生成柔和醇厚音色,适用于抒情性表达。在《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唱段中,阮以靠近琴身中部触弦位置搭配较弱力度演奏,营造温婉哀怨氛围,与虞姬细腻情感倾诉共鸣。此外,演奏者可通过动态调整触弦位置实现音色逐渐变化。在《野猪林》林冲 “大雪飘扑人面” 唱段里,随着唱腔从低声吟唱变为悲伤叹息,阮触弦点从琴身中部朝琴码移动,音色也从柔和过渡到苍凉,精确贴合角色情绪变化轨迹。
结语
本研究全面阐释阮演奏技巧与京剧音乐融合的内在原理,且证明阮凭独具特色技法有力提升京剧音乐表现效果及层次丰富度。往后应更进一步探寻阮于京剧伴奏方面创新潜力并不断推进跨艺术领域融合研究工作,从而为传统艺术迈向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更多样实践方法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闫冬妮 . 阮演奏技巧在现代京剧音乐伴奏中的应用 [D]. 吉林省 :吉林艺术学院 ,2023.
[2] 陈 德 学 . 中 阮 在 京 剧 乐 队 中 的 运 用 分 析 [J]. 艺 术 时尚 ,2022,(08):78-79.
[3] 宁海天 . 阮演奏技法中“吟”“揉”的音乐特色与实际运用 [J].当代音乐 ,2017,(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