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读前活动探究
高惠洪
北华大学 吉林吉林 132013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作为语言输入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阅读教学中,读前活动常流于形式,或仅聚焦词汇预习,未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对新文本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图式),当新信息与已有图式匹配时,理解才能高效发生。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线索组织单元,涵盖家庭、学校、自然、文化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为图式理论的应用提供了适宜载体。本文立足图式理论,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案例,探究读前活动的设计逻辑与实施路径,旨在通过科学设计读前活动,激活学生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与文化图式,为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二、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读前活动的关联
图式理论将图式分为三类,均与阅读读前活动密切相关。1. 语言图式:指学习者掌握的词汇、语法、句式等语言知识。读前活动可通过词汇联想、句型复习等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为理解文本语言结构铺路。2. 内容图式:即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读前活动通过主题讨论、情境回忆等形式,唤醒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认知,减少文本内容的陌生感。3. 文化图式: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知识。对于涉及跨文化内容的文本,读前活动可通过文化对比、背景介绍等,补充学生文化认知缺口。
读前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当学生面对新文本时,通过外部引导激活或补充相关图式,避免因图式缺失或不匹配导致的理解障碍。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职业规划主题)时,学生若缺乏对“职业类型”的内容图式,即使认识单词也难以理解文本中职业选择的逻辑,而读前活动可通过“职业猜猜看”等形式填补这一空白。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读前活动设计原则
结合人教版教材实践,读前活动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一)针对性原则:紧扣文本主题与学生实际,明确需激活或补充的图式类型。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成长变化),读前活动应聚焦 " 个人成长经历" 的内容图式,而非过多纠缠语法。(二)互动性原则: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互动,在交流中丰富图式。例如在“节日”主题读前活动中,学生分享各自庆祝节日的方式,能共同完善“节日习俗”的内容图式。(三)渐进性原则:活动难度从易到难,先激活学生熟悉的图式,再逐步引入新图式。如学习“环境保护”主题时,可先从“身边的环境问题”(熟悉图式)过渡到“全球环境挑战”(新图式)。
四、基于图式理论的人教版教材读前活动设计实践
(一)激活语言图式:搭建文本理解的“语言脚手架”
语言图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前活动需聚焦文本核心词汇与句式,通过关联旧知激活语言储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 3 “How doyou get to school?”为例,文本围绕“出行方式”展开,核心词汇包括“subway”“ride”“distance”等。读前可设计以下 2 种活动:1. 词汇网络构建:呈现“transportation”主题词,让学生以头脑风暴形式列举学过的出行相关词汇(如bus, bike, walk),教师补充单元新词,形成词汇网络;2. 句式迁移训练:结合学生生活,用“How do you get to...? I usually...”句型造句,回顾一般现在时用法,为理解文本对话句式做铺垫。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已有的“出行”相关语言图式被激活,新词汇与旧句式形成关联,降低了文本语言理解的难度。
(二)唤醒内容图式:建立文本与生活的“经验联结”
内容图式的激活旨在让学生将文本主题与自身生活经验关联,形成阅读期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Unit 1 “What's the matter?”围绕“健康与急救”展开,读前可设计以下2 个活动:1. 情境回忆:让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生病时的经历”,用简单英语描述症状(如headache, fever)和应对方式(seea doctor, take medicine);
2. 图片预测:展示教材插图(如有人摔倒、有人咳嗽),提问“What'swrong with them? What should they do?”,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文本内容。学生在回忆与预测中,激活了“疾病与应对”的内容图式,当阅读文本时,能快速将文本信息与已有经验对接,提升理解效率。
(三)补充文化图式:消除跨文化理解障碍
人教版教材中部分单元涉及中西文化差异,若学生缺乏相关文化图式,易产生理解偏差。以七年级下册 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问路与指路)为例,文本隐含中西方在方位表达上的文化差异(如西方常用“left/right”,中方常用“东南西北”)。读前可设计以下2 种活动:1. 文化对比:呈现两组对话——一组用“左转、右转”指路,一组用“向东走”指路,让学生发现差异;2. 情境模拟:给出教室平面图,让学生用“turn left/right”指令引导同伴找到“bookcase”,亲身体验西方方位表达习惯。通过补充文化图式,学生能理解文本中语言表达的文化逻辑,避免将“Go along thisstreet and turn right.”" 机械翻译为“沿这条街走并向右拐”却不解其实际用法的问题。
五、结语
图式理论为初中英语阅读读前活动设计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活动激活学生语言、内容、文化三类图式,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结。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通过主题预测、情境互动、文化对比等读前活动,能有效降低学生阅读认知负荷,提升理解深度。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把握图式理论的内涵,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读前活动,让读前环节真正成为深度阅读的" 助推器",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夏媛媛 . 基于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J].英语教师 ,2024,24(14):108-111.
[3] 王亦婕 .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中学生英语 ,2024,(44):25-26.
作者简介:高惠洪(199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