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张帆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安全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51
【中图分类号】G48;G807;G4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而体育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强调“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 2 小时”的目标,并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因此,如何通过体育场馆的改造与利用,更好地服务学校体育教学促进特色体育发展,以及满足学生多元化运动需求,成为当今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就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优化路径做简要探讨。
二、中小学体育场馆设置标准
中小学体育场馆的设置遵循“因地制宜、安全实用、兼顾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相关要求,中小学校体育用地应包括体操项目及武术项目用地、田径项目用地、球类用地和场地间的专用甬路等,可设置田径、篮球、足球等场地,有条件的可设置风雨操场、游泳池等场馆。
三、学校体育场馆面临的困境与不足
随着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体育场馆面积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在“健康知识 + 基本运动技能 + 专项运动技能”这一体育教学新模式背景下,现有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复合、转换的局限性也正逐渐显现。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1. 体育场馆面积不足与空间局限性:多数普通学校建设年代较为久远,体育场馆基于传统体育课程进行设计修建。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学校体育课程优化设置与场馆更新迭代相应提前,原设计修建的体育场馆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等问题在优质均衡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心城区学校学生人数普遍超设计规模,校内生均运动场馆面积远低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指标所要求的小学7.5 平方米/ 生、中学 10.2 平方米 / 生标准,体育课常常出现“打拥堂”情况,受场地所限,学生锻炼的频率和强度往往大打折扣。此外,普通学校原设计体育场馆功能相对单一利用率不高,缺少射击、攀岩、武术等新兴运动或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场地,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活动需求。
2. 政策支持不足与财政资金短缺:普通学校体育场馆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公办学校的运维经费又全依赖于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故难以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持续改造利用和较好地维护管理,导致部分学校运动场馆地面磨损、墙面污损严重却无力修复,为了确保安全,甚至将其停用闲置,学生体育活动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压缩。
3. 体育设施老旧短缺与场地分区不清:部分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年代久远,老旧设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使用时影响体育教学开展,如器材老化、损坏,设施短缺、未及时更新换代等。同时,部分学校未做好体育教学场地的统筹安排,对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场地进行有效分区,存在出现不同运动项目同一时间混用场地的情况,导致学生发生碰撞受伤事件概率增加。
四、体育场馆改造利用的解决路径及步骤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 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问题,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校建设室内体育场馆和风雨操场”。为此,我们可在确保安全与功能兼具的情况下,按照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多元的目标,因地制宜对学校原有体育场馆实施改造,破解体育场馆面临的困境。
(一)改造原则的“三位一体”框架
1. 安全为本:建立从材料选择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合成材料的均应严格按照《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GB36246-2018)进行设计、选材、铺装、检测与验收。装修均应严格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检测合格才能投入使用,确保改造后的场馆在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两方面均达标。
2. 经济适用:利用有限资金量力而行。做到精心谋划测算,尽量采用“微改造”策略,不搞大拆大建,立足实际逐步提升运动场馆面积,不断丰富完善体育场地功能和相关设施,重点提升空间使用效率。3. 文化赋能: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注重体育场馆改造的环境创设,采用色彩心理学原理优化场馆视觉环境,注意色彩的搭配运用,融入体育励志标语、人物榜样等展示元素,营造激励性运动环境。
(二)实施路径的“五步工作法”
1. 需求诊断阶段——精准把握改造方向。
需求诊断是改造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方向和成效。组建由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采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方式收集需求;形成《体育场馆改造需求分析报告》。2. 资源评估阶段——全面摸清家底。
资源评估是避免资源浪费,挖掘潜在空间价值,确保改造的安全性。全面盘点现有场地资源,包括:主体场馆使用状况以及使用时段分布、闲置时段利用可能性;边角地、屋顶等潜在可利用空间;设施设备完好率;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3. 方案设计阶段——量身定制最优解。
方案设计是将需求与资源转化为可执行的科学
制定“一校一策”改造方案,方案应包括:空间规划图,设施配置清单,资金预算,施工进度安排。
4. 分类实施阶段——科学推进改造工程。
分类实施是确保改造工作有序高效,资源合理配置。应急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如24 小时修复破损地面);改善类:分步实施(如按学期逐步更新器材);发展类:长期规划(如三年建成特色游泳馆)。
5. 效能评估阶段——持续优化提升。
效能评估是确保改造效果可持续,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建立包括使用率、满意度、安全事故率等指标的评估体系(如日均使用人次、高峰时段利用率);每学期开展一次综合评估(如特色课程新增数、学生满意度);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管理措施(如动态调整开放时间和管理规则)。
五步工作法的系统联动通过科学的分阶段实施,既保证了改造工作的规范性,又能充分尊重各校特色,最终实现“安全、实用、高效、可持续”的体育场馆改造目标。
五、体育场馆改造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华泰校区)
学校将屋顶改造为乒乓球活动区、围墙周边空间改造为跑步活动区及投篮活动区。通过改造极大拓宽了学生活动空间,解决了学生基数大、场地有限的问题,同时丰富了校内体育活动项目,构建起更有活力与实践性的校园环境,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用性极高。2025 年 3 月,该案例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案例二:英华学校
学校结合校园空间实际情况,将一楼架空层改造为学生跑步区、跳房活动区及匹克球运动区。通过改造将可利用区域转化为便捷、安全、规范的运动功能性场地,让孩子们在校期间时时处处皆可运动,在不断改善提升学生体质的同时,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案例三: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卓逸校区)
射箭射击是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充分利用操场周边高大的围墙和体育场馆,将其改造为射箭练习区,将闲置的功能教室改造为射击练习区。通过挖掘场地空间和利用既有场馆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场地,在教师有计划且周密的组织下安全进行训练。近年来该校的射箭射击成绩屡获省市佳绩。
案例四:省列五中学(高中部)
跆拳道是列五中学开展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将闲置的半地下室改造为跆拳道训练馆。馆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跆拳道训练设施,如标准的跆拳道垫子、脚靶、手靶等,能够满足日常训练和教学需求。场馆空间较为宽敞,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同时进行训练。
案例五:华西中学
为提供更多的中考体育项目练习场所,学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围墙、绿化带、半地下室实施“微改造”,做大排球对垫、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运动项目的场地增量工程。随处可见的运动场地,让学生在课间能够就近进行锻炼,技能提升效果明显,学生满意度很高。
案例六:市杨柳小学校
女子足球是杨柳小学的特色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校外市政公用设施——成华拥军公园毗邻,该校主动对接协调公园管理方,在非经营时段利用公园内的市政足球场进行足球训练。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周边资源,扩大足球训练场地,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深得学生喜爱。
案例七:市锦汇东城小学
学校将教学楼之间的中庭天井改造为学生喜爱的羽毛球活动区。改造后的中庭运动场成为校园“新宠”,新铺设的悬浮地板脚感柔软有弹性,新增的羽毛球网和乒乓球台分区合理,不同项目互不干扰,课间总能看到同学们组队竞技的身影。
案例八:市熊猫路小学校
该校灵活利用校内体育馆的墙面作为攀岩练习区,赋能新兴运动开展,打造运动健身新地标。通过专业且安全的设计和施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校内进行攀岩运动体验和训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攀岩的魅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团队合
案例九:市二仙桥学校
该校前身为厂办子弟校,由于建校时间久远,未设计建设体育馆。经过充分论证和专业设计施工,学校利用暑期在原有室外篮球场地搭建钢结构风雨球场。风雨球场的建成不仅增加了学校运动空间的多元功能,还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运动场景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炎热的夏季,学生不再忍受烈日的炙烤,绵绵的雨季,也不再影响学生训练的步伐。
六、结论与展望
以上体育场馆改造案例均是近年来市成华区学校立足实际、挖潜扩容的实践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中小学校体育场馆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安全、功能、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未来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
1. 空间利用的立体化:向屋顶、地下等三维空间拓展;
2. 功能配置的模块化:采用可移动、可转换的设施设计;
3. 管理运营的智能化: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4. 资源整合的社会化:构建“学校—社区—企业”多元协同的体育设施共享机制。通过科学规划、创新设计、精细管理,完全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大幅提升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效能,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坚实的场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 教体艺〔2020〕10 号 , 2020.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 GB 50099-2011[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 : GB 36246-2018[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18.
[4] 刘海元 .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共享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J].体育科学 , 2021, 41(5): 12-19.
[5] 王宗平 , 李培 . " 健康中国 2030" 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保障机制研究 [J]. 体育学研究 , 2022, 36(3): 88-93.
[6] 邵天逸, 张瑞林 . 中小学体育场馆 " 一校一策 " 改造模式的实践逻辑[J]. 体育学刊 , 2023, 30(2): 102-108.
[7] 马凌燕 , 周登嵩 . 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增效的模块化设计研究 [J]. 中国学校体育 , 2024(1): 45-49.
[8]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NewYork: Random House, 1961: 143-160.
[9] 国务院办公厅 .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Z]. 国办发〔2019〕40 号 , 2019.
作者简介:张帆(1976.08),男,汉族,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校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