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
张宝岳 范冰颖
西安交通大学 710049
一、实践观
实践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借助这个概念,马克思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提纲》第一条指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马克思将实践定义为“感性的人的活动”,从活动把握实践是马克思关于新唯物主义提出的使实践摆脱抽象性的主要方式之一。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提到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理解仅停留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关于犹太教批判学说的批判上,但马克思的本意并不是批判犹太人的犹太教,而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割裂了实践、自然和意志之间的关系,由此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的最后提到了“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没有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纲》第二条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1] 实践将人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以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客观事物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旧唯物主义没有理解实践即社会生活在本质而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分类叙述,使得社会的概念被归入唯心主义的领域。马克思由此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并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 人作为一种能动性的存在,马克思提到的“革命的实践”体现的就是“主动”的行为,改造客观事件的“革命的实践”正是在环境的改变中实践人的主体能动性[2]。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1] 在《提纲》第四条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观点,世俗基础的分裂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神的依赖。[2] 因此在世俗自身的矛盾中去理解、在现实的矛盾中去解释、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革命也就是马克思提出“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的这一消灭宗教的途径。[3] 既然宗教来源于世俗矛盾,我们要理解宗教的现实来源就要对世俗进行革命,只有通过实践去批判,才能解决社会现实的矛盾,不然任何批判宗教的理论都会成为新的宗教,马克思在第四条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屠龙者终成恶龙”的历史规律进行了预测。
二、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点明费尔巴哈抛弃了唯心主义中将抽象思维作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只是将人的本质、本性理解为“类”,否认了人的社会性。[4] 马克思作为第一个从人的社会属性上来理解人的本质的人,通过人的“类本质”否认了费尔巴哈把许多非独立的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的结论。他认为如果把人归结为某种“普遍的本质”,会导致人的现实性和个性的丧失,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非抽象的,要基于人与人的社会存在关系理解和规定人的本质[5]。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没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自然和人,主张研究自然和人的感性与物质的方面,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看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缺点[7]。
《提纲》第七条中马克思提到:“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1] 马克思通过进一步阐述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综合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两个话题中错误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人既不能用自身的双眼窥见上帝,也不能用自身的双耳听到上帝,但他并未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7] 由此,马克思在《提纲》第九条中对费尔巴哈的旧人本唯物主义进行了补充,“直观的唯物主义”[1] 指出的“直观性”便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之一。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的社会实践以及人类社会,认为认识属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费尔巴哈把人当做一个被动的、只会接受而不能自主创造的人,没有从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而只把人看作是直观者,旧唯物主义的主体对象是把客观事物置于人的实践之外的实践活动,不理解实践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8] 同时《提纲》第十条中提到的费尔巴哈立足于“市民社会”,但他也仅仅是局限在市民社会的条件下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的本质,“市民社会”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得他只能通过把握人的“自然属性”来强调个体的人,只看见了个体的人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哲学使命
虽然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对于物质世界却是以直观、消极、机械的视角进行理解。《提纲》第十条中提到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不再存在,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有利益冲突,这是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或新社会的人类的无限憧憬,人的异化回归了人本身,人的社会性得到体现,强调了实践的能动作用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社会真正成为了人的社会。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 过去的哲学家们确实不懂得实践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仅仅只能把哲学当做是解释世界的工具,[10] 永远无法把理论转变为真正的实践,就像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和世俗基础,但是却没有发现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将自己的观点始终落在“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费尔巴哈便是马克思这个观点的鲜明代表。
四、结语
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总结来说就是机械性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的机械性的实践观、孤立静止片面思想的形而上学性的人的本质以及“半截子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的哲学使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科学的的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费尔巴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中走了出来,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他从实践出发批判费尔巴哈并理解现实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不仅驳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点,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2] 张清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研究 [D]. 吉林农业大学 ,2024.DOI:10.27163/d.cnki.gjlnu.2024.000211.
[3] 罗克全 , 李冰 . 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论马克思主义 整 体 性 的 批 判 视 角 [J]. 晋 阳 学 刊 ,2021,(02):23-29.DOI:10.16392/j.cnki.14-1057/c.2021.02.004.
[4] 孙成竹 .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关系的再思考 [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7,(04):35-39.
[5] 汪信砚 , 程通 .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经典表述的考辨 [J].哲学研究 ,2019,(06):32-41.
[6] 陈新夏 .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和超越[J].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49(06):12-18+26.DOI:10.16207/j.cnki.1001-5957.2022.06.005.
[7] 王俊人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研究 [D]. 深圳大学 ,2022.DOI:10.27321/d.cnki.gszdu.2022.000644.
[8] 郭未雪 . 探赜新旧唯物主义立脚点及其鸿沟:实践观——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 [J]. 今古文创 ,2025,(15):78-80.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24.
[9] 张一明 . 穿越旧哲学的迷障——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两条有感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57-58.
[10] 陈维俊 . 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92,(01):72-76.
张宝岳,2005 年 3 月,女,甘肃省永靖县人,本科在读,无职称,主修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