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评价
王冬丽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以致临床接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不断增加,而其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为慢性心力衰竭。其属于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起病风险较高,且容易多次发作,临床治疗困难度高,患者后续恢复质量不佳,对其生命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1]。为此,建议在开展对症治疗的同时辅助实施护理干预,以此促使患者获得较佳的预后效果。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是从心脏康复理念出发,从多方面对患者开展护理服务,帮助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提升患者的恢复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本院接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 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男女人数 15:15,年龄 62-89( 76.84±4.83 )岁。观察组:男女人数 16:14,年龄 61-89( 76.52±4.86 )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2],主要包括:
(1)入院当天,对患者开展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做好早期预警评估,比如出现跌倒、压疮等的风险。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院内环境及作息时间,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措施、日常注意事项等,以此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护理人员应重点强调遵医嘱用药的必要性,说明各类药物的具体用法用量,提示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2)入院次日,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液体潴留、心功能指标等,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患者进行交谈,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3)入院第 3-7d,增加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形成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提示患者增加食用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补充。若条件允许,患者可进行适度运动,注意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护,若有意外情况发生需暂停运动并联系医生进行处置。
(4)出院当日和出院后,护理人员需登记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以便后续开展随访。提示患者居家状态下应加强自我管理,告知家属做好日常监督,提示患者定期复诊。可组建微信群,邀请患者及家属添加,方便线上答疑,还可指导患者自行测量血压或尿量。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涉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2)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估,总计 100 分,非常满意 85-100 分,满意60-84 分,不满意 0-59 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 统计分析数据,计数数据、计量数据记为 [n(%)] 、(
,行 χ2 检验、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见表 2。

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避免患者出现死亡的结局。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表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心脏有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出现时,可能会导致心室充盈或出现射血不足的情况,进而诱发疾病。若患者患病后缺少科学的治疗,则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此外,也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护理辅助治疗,从而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3]。对此,可引入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心理康复理念指导下可将护理工作分成若干阶段,分阶段从多方面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做好患者的健康评估,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同时确保患者出院后可获得及时的随访,以此有
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心功能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AA 。综上,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采取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以此可促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缓解,身心负担得到减轻,患者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建议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武琳蓓 . 标准化心脏康复护理流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J]. 黑龙江医学 ,2021,45(24):2647-2648.
[2] 孙磊 . 基于心脏康复理念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效果的研究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3,34(21):3311-3313.
[3] 司延萍 , 杨明莹 , 白文伟 , 等 . 基于心脏康复理念构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护理路径 [J]. 护理研究 ,2020,34(0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