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林龙海
中共通榆县委党校 吉林 白城 1372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虽取得一定发展,但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应用不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难、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成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推动产业融合,打造多元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是冲破农村经济“靠天吃饭”困局的关键,在农业跟第二产业融合之际,应打造出“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加工体系,为同一农产品打造多样化的产品线,就以玉米作为加工原料,既做成淀粉、糖浆等工业方面的原料,又研制出玉米须茶、玉米蛋白粉等健康食品,贴合不同消费场景情形;由初级加工往精深加工升级,像把普通水果加工成冻干果脯的情况发生后,然后提取果胶用于化妆品的制作,实现“农产品—食品—工业品”价值的进阶 [1]。这种全链条模式可使农民借助土地入股、务工就业、利润分红等多样途径增加收入,某蔬菜合作社联合加工企业弄成了净菜加工厂,社员的蔬菜销路不仅稳定可靠,还可在加工厂取得月薪所得,平均每年增收超一万块,在跟第三产业融合的阶段中,应打造 “生产 + 服务 + 体验” 的综合生态。除了实施电商、物流建设项目,可挖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潜力,诸如专业团队给予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委托管理服务,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农文旅融合得深挖文化底蕴,好比把传统手工艺融入旅游商品的创制,召集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农耕典礼,让游客体验播种、收割这类农事活动,领略农耕文化的别样魅力。
二、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科技赋能要实现从 “单点应用” 到 “系统集成” 的跨越。在智慧农业领域,构建 “天空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卫星遥感掌握全域农田长势,无人机巡检识别局部病虫害,地面传感器采集土壤墒情,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经 AI 分析后生成灌溉、施肥方案,指导农民精准作业。例如在设施农业中,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整温湿度,使大棚蔬菜产量提升 40%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60% 。同时,推广农业机器人应用,如自动采摘机器人、无人播种机等,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降低劳动强度,某蔬菜基地引入采摘机器人后,原本需要 20 人完成的采摘任务,现在 5 台机器人即可高效完成,大幅节省人力成本。生物技术创新需聚焦 “高产优质 + 绿色安全”。通过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定向培育出耐极端气候、富含功能性成分的品种,如抗旱小麦、高钙蔬菜等,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农业企业合作,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实用技术。例如某农业研究院培育的抗虫棉花品种,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合作推广,使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量 70% ,每亩增收 300元以上。
三、坚持绿色发展,探索生态经济模式
绿色发展要构建 “生态保护 — 价值转化 — 利益共享” 的闭环体系。在生态农业方面,推广 “种养循环” 模式,如 “猪 — 沼 — 果”模式中,猪粪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果树种植,既解决养殖污染,又减少化肥使用,生产的水果符合绿色标准,售价较普通产品高 30%-50% 。同时,发展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追溯制度,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生产数据,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如有机蔬菜通过扫码可查看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用药记录,增强市场竞争力,某有机蔬菜基地凭借完善的追溯体系,产品直供高端超市,价格是普通蔬菜的 2—3 倍,仍供不应求。在生态资源开发中,实现 “保护优先、适度利用”[2]。发展生态旅游时,采用 “限量预约” 机制,避免过度开发,如山区村庄每日接待游客不超过承载量的 70% ,并推行 “垃圾兑换礼品” 制度,引导游客参与环保。探索生态价值市场化路径,除碳汇交易外,发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让林地成为可抵押的 “绿色资产”;推广 “生态补偿 + 产业发展” 模式,如河流上游地区保护水源,下游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同时发展生态种植,实现上下游共赢。
四、培育新型人才,注入持续发展活力
人才培育要构建 “本土培育 + 外部引进” 的双轮驱动体系。在本土人才培育上,实施 “分层提升” 计划:针对普通农民,开展 “田间课堂” 培训,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能,某镇通过 “每周一课” 的田间培训,使当地水稻种植户平均亩产提高 100 斤;针对返乡创业青年,开设 “创业孵化班”,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提供商业计划书撰写、贷款申请等指导,如某县通过 “青年创业训练营”,培育出 50 余名农村电商带头人,带动周边 200 多户农户增收。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 “乡村振兴班”,定向培养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返乡服务,解决人才 “断档”问题,这些学员熟悉当地情况,能快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如某职业院校的乡村振兴班毕业生,回到家乡后推广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当地蔬菜产量翻了一番。人才引进要打造 “政策保障 + 事业平台”的留才环境 [3]。出台 “人才新政”,给予返乡人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先等优惠,消除后顾之忧;搭建 “产学研用” 合作平台,如与高校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让人才在科研项目中实现价值。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推行 “技术入股 + 分红” 模式,鼓励人才以专利、技术等要素参与产业发展,如某村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其研发的蔬菜嫁接技术使产量提升 20% ,按协议获得合作社年度利润 10% 的分红,实现 “人才得利、集体增收” 双赢。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产业融合、强化科技赋能、坚持绿色发展、培育新型人才这几条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它们从不同维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能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荣强 , 陈轩 , 朱建华 . 数字金融有效赋能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评《数字乡村 : 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J]. 中国农业气象 , 2023(6).
[2] 许咏 .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23, 40(8):23- 28.
[3] 李健 . 数字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J].Advancesin Social Sciences, 202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