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劳动和美术学科融合的策略

作者

孙立新

蜀山区小庙镇合肥市小庙中心学校,安徽 合肥

摘要: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核心素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探讨基于核 心素养的小学劳动与美术学科融合的策略,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综 合素质。文章首先分析了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内在联系,随后提出了融合策略, 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融合策略的实施效果,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教育,劳动教育,美术教育,跨学科融合 一、引言

在 21 世纪的教育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变成了全球教育改革的 共同目标。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他们核心素养培养的重 要阶段。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各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然而,传统 的教育模式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因此, 本文试图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与美术学科融合的策略,以期通过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勤劳、创新和合作的品质。而美 术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两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方面具有共同目标,且互为补充。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实 践体验,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实践平台;而美术教育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与美术学科融合策略

(一)课程设计多样性

课程设计应该融合劳动和美术,以适应各种年龄段、各类兴趣和背景的学生。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劳动与美术的内在联系,将两者有机结合。我们能 够创建具有特定主题的全面教育项目,例如"劳作之韵"、"手工艺创新"、"食品艺术创作"或"服装设计"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美的存在并产生新的美感。此外,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具备深度与多元化,以适应各种学习 者的需要及成长过程。这样他们既锻炼了自己的美术技能,又加深了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课程设计,旨在将劳动教育与美术学习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1.  主题绘画课程:

围绕“二十四节气 ”和“传统节日 ”设计绘画课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 和传统美德的同时,用画笔表现每个节气和节日的特点。开展劳动主题绘画,鼓 励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参与劳动的场景,如种植、清洁、烹饪、孝亲敬老、传统习俗等。

2.  手工制作课程:

结合非遗艺术文化,如剪纸、篆刻、雕刻画、编织等,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 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理解劳动的价值。设计“美劳 ”融合课程,如用 彩泥创作“小挂件 ”、“小花园 ”“小染坊 ”,让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园艺劳动的乐趣。

3.  环境美化项目:

为了提升校园或社区、养老院环境美化水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项 目活动,包括绘制壁画、设计花坛、装饰公共空间、书法和诗配画走廊、创意种植箱等,以期将美术技能应用于实际劳动中。

4.  跨学科融合课程:

结合科学课程,开展植物生长观察与记录活动,让学生用绘画和写作的方式 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与语文课程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用美术、劳动形式表现文学场景或人物、或微剧场。

5.  社会实践课程:

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工作室、手工艺品工坊、染坊、陶泥坊等,了解劳 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老人制作手工艺品、为环保组织设计宣传品、学做小交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

6.  创新实验课程:

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再创作,如废旧纸张制作纸浆画、废旧布料制作布艺作品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开展“我的劳动计划 ”设计活动,让学生规划自己的劳动时间表和劳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计划性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 自己的美术技能,还增强了对劳动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互动式教 学、个性化教学、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 样,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上,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技能、美术创作、 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纳入评价范围。强调对过程和表现的评估,实行学生自我 评估、同学间相互评估以及教师与学生共享评估的多元化方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路径,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援助。

四、实践案例

本文选取了若干实践案例,展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与美术学科融合策略 的实施效果。这些案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实践,以及学 生在融合学习中的成长和变化。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融合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例如课程设计案例:

课程名称:创意手工坊——环保艺术手工秀

课程意义:

本课程通过劳动与美术的学科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环保意识、 美术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亲手制作环保艺术作品,学生不仅能学到美术技能,还能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目标学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课程时长:一个学期(约 16 周)

核心素养:

1.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2. 环保意识与可持续性发展

3. 美术创作与审美能力

4. 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设计:

第 1-2 周:环保意识启蒙

内容:介绍环保的重要性,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如何影响环境。

活动:垃圾分类游戏,实地参观回收站或环保项目。

第 3-4 周:材料收集与预处理

内容:学习如何从废弃物中挑选和预处理可用于艺术制作的材料。

实践:学生自带废弃物到学校,进行分类和预处理。

第 5-8 周:基础美术技能培训

内容:教学生学会基本的美术技能,如绘画设计、剪裁方法、粘贴技巧等。

实践:使用预处理后的废弃物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第 9-12 周:项目制作

内容:分组进行环保艺术项目制作,如制作雕塑、壁画、装饰物、搭建工程等。

实践:学生团队合作,利用所学技能和收集的材料完成作品。

第 13-14 周:作品展示与评价

内容: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活动:组织校内或校际的环保艺术作品展,邀请家长和其他学生参观。

第 15-16 周:反思与总结

内容: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讨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活动:撰写学习报告,举办总结会,分享学习心得和未来计划。

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材料收集与预处理的认真程度。

项目制作: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环保性。

展示与评价:展示时的表达能力、对作品的解释能力。

反思与总结:学习报告的深度和对未来计划的明确性。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与美术学科融合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融合策略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积极推动学科融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我们期待更多的老师加入课程融合研究领域,共同推动小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熙逵.协同与创新——STEAM教育模式下高校美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23,(08):40-43.

[2]单玉莹,张晓鹏. 在数学活动中实施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 动漫界,2019(4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