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领下初中方程单元“问题链”设计研究
黄晓红
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贵州 铜仁 554100
在初中数学教学里,方程是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方程教学常以课时为单位,知识点分散,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缺乏连贯性。大概念作为统领学科知识的核心观念,可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有意义的整体,引导学生从本质理解学科内容。“问题链”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构成,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习进程。将大概念与“问题链”结合应用于初中方程单元教学,可实现知识结构化与思维递进式发展。
一、大概念统领下初中方程单元“问题链”设计策略
(二)确定问题链的核心目标
初中方程单元的核心大概念是“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一大概念确定“问题链”的核心目标,要聚焦于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方程并非简单的解题工具,而是对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抽象表达,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方程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又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核心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掌握解方程的步骤,更要理解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等量关系,将其转化为方程形式。此外,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也是核心目标之一,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模型的过程,形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设计问题链的层次安排
学生的认知发展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问题链”的层次安排需与之相契合。基础层问题要围绕方程的基本概念展开,帮助学生建立对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的认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深化层问题应聚焦于方程的解法及原理。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后,引导他们探究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理解每一步变形的合理性,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解题流程。通过对解法的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方程本质的理解,提升其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层问题要注重方程的实际应用。将方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运用的跨越。
(三)设计问题链的逻辑结构
“问题链”中的各个问题不能孤立存在,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严谨的逻辑结构。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学习提供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为例,从“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问题出发,学生明确了研究对象;接着提出“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在认识概念后的自然延伸;再到“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将方程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这种逻辑结构能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让他们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理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形成对初中方程单元的整体认知。
(四)设计问题链的内容载体
实际情境是“问题链”内容的重要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计问题,能让“问题链”更具现实意义。生活中充满了与方程相关的等量关系,如购物中的价格计算、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关系等,将这些情境融入“问题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方程的应用价值,理解方程作为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例如,在设计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时,引入购物打折、行程相遇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方程在处理实际等量关系时的便捷性,加深对“方程是刻画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大概念的理解。
二、大概念统领下初中方程单元“问题链”设计实例
以“一元一次方程”单元为例,基于“方程是刻画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大概念,设计如下“问题链”:
(一)基础层:
(1)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察下列式子: 3+2=5⋅x+3=7⋅2x-1=5 ,哪些是方程?为什么?(3)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有什么特点?
(二)深化层:
(1)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什么?(2)解下列方程:(1) x+5=12 ;(2) 3x=18 ;(3) 2X-3=5 (3)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错误?
(三)拓展层:
(1)某商店卖出两件衣服,售价都是 120 元,其中一件盈利20% ,另一件亏损 20% ,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如果是盈利,盈利多少元?如果是亏损,亏损多少元?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 300 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40 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该“问题链”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围绕核心大概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方程的本质,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反思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链”设计对教师学科素养与教学经验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还要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学生面对“问题链”中的难题易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在拓展层问题的解决上,容易因思路受阻而失去学习动力。同时,“问题链”的实施需合理安排时间,若问题设置过多或讨论过细,可能会挤占知识巩固与练习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对此,教师应通过参与教研培训、研读课标教材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针对学生差异,可设计分层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和鼓励;在时间管理上,需提前预估各环节用时,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从而优化“问题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季阳. 基于高阶思维的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法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25.
[2] 吴帆.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问题链”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 ,2024.
[3] 廖颖 . 运用问题链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11):72-74.
[4] 张霞.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研究[D]. 鲁东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