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受损后的经济后果研究

作者

梁铭洁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1 研究背景

资本市场对审计服务的依赖性强化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看门人’职能,但其声誉毁损事件频发引发监管与投资者担忧,这一现象已成为审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我国审计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审计质量的把控,内部治理存在缺陷,导致审计失败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一些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事务所的声誉。声誉机制本应是维护审计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但声誉毁损事件不仅使投资者对事务所的信任度下降,也对客户股价、审计收费以及人才流失等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市场动荡。因此,深入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毁损的经济后果,对于完善审计行业监管、促进事务所加强自身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具有紧迫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

2.1.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当委托方因时间或专业能力受限,将企业经营权交由代理人行使并支付报酬时,双方利益目标差异便引发代理冲突:委托方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代理人更关注个人薪酬、工作条件等私利。这种利益分歧叠加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掌握企业实际运营和财务状况的绝对优势,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频发,形成高额代理成本。

为缓解此类矛盾,独立审计作为外部监督机制介入,通过核查财务信息真实性、评估受托责任履行效能,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护契约约束力。但审计市场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当审计师受利益裹挟与管理层合谋,出具失实报告以谋取私利时,不仅违背职业准则,更会因监督失效加剧财务舞弊风险。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正持续侵蚀审计行业的公信力,最终损害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任基础。

2.1.2 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通过信息优势方传递价值信号来缓解信息不对称,在审计市场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间存在天然信息鸿沟,为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企业倾向于聘请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鉴证。这种选择既确保财务信息质量,也向外传递公司治理规范、财务稳健的积极信号。

审计服务质量虽难以直接观测,但审计师声誉已成为市场公认的信号传递机制。良好声誉源于过往高质量审计服务的积累,具有可传递性特征,使非专业投资者也能据此形成服务质量的初步判断。当事务所因违规受罚导致声誉受损时,被审计单位会迅速转向更具公信力的审计机构,这种市场选择机制实质是公司通过审计师信号重塑投资者信任的策略。声誉机制既约束审计行为,也倒逼事务所持续维护专业独立性,最终形成审计质量与市场信号的良性互动。,

2.1.3 声誉机制理论

声誉机制理论在审计领域具有多维应用价值,涵盖标准声誉、声誉交易及声誉信息理论等核心维度。查道林、费娟英(2004)指出,审计声誉不仅体现审计独立性,还涵盖服务质量、专业能力及事务所规模等维度;王帆和张龙平(2012)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保障审计独立性与服务质量的信用资产”。作为审计市场的“无形资本”,声誉直接影响事务所的议价能力与客户选择(DeAngelo,1981;Francis,2005),审计质量与声誉形成正向循环,行业专长更成为声誉构建的关键要素——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能巩固声誉并产生溢价效应。

然而,声誉毁损将引发连锁经济后果。鲁桂华(2020)实证表明,受罚事务所的客户股价显著承压,收益波动率提升 37% 。这警示事务所:面对短期利益诱惑时,违背职业准则将导致不可逆的声誉资本流失。因此,声誉机制既是事务所提升市场地位的基石,也是稳定客户股价、优化收费结构的战略资源。唯有将声誉管理贯穿执业全程,才能在竞争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文献回顾

现有研究从审计收费与市场份额双维度揭示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毁损的影响机制。审计收费层面:Wilson(1990)与 Firth(1990)提出声誉受损触发客户与事务所的双向博弈——客户通过更换审计方规避负面预期,削弱事务所议价权;事务所则面临降价保客与投入成本修复声誉的两难。Dee 和 Zhang(2013)实证显示美国受罚事务所新业务收费降幅达 15%-20% ;方军雄(2011)发现中国事务所受罚后收费短期承压,但通过强化风控、缩小抽样误差、增设三级复核等质量提升措施可逐步恢复至行业基准。刘笑霞(2013)指出《证券法》修订后,声誉机制通过合规成本传导推高审计收费的效应增强。

市场份额维度:Firth(1990)发现英国受罚事务所次年市占率下降2.3 个百分点;朱红军等(2004)揭示中国百强事务所声誉危机导致客户流失率升 40% 、新客开发周期延长至行业均值的 1.8 倍。张艳和钟文胜(2011)证实审计失败使客户续约率降 35% ,且新客竞标劣势加剧,中小所尤为显著。许淼(2020)进一步发现多次处罚形成叠加效应,客户感知毁损程度提升 2.1 倍,市场份额呈指数级萎缩,在低集中度区域市场中甚至导致部分事务所退出核心业务。研究表明,“处罚频次 - 声誉感知 - 市场地位”传导链对审计市场格局具有重塑作用。

3 大华案例介绍

3.1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创立于1985 年10 月,由上海财政局和上海财经大学发起成立,总部设在北京。自成立以来,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比如,1998年完成脱钩改制;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成为中国最早获得证券、期货业务资质的事务所之一;后续通过一系列战略整合与业务拓展举措,不断壮大自身实力;2020 年完成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备案。

大华作为我国本土八大所之一,是国内首批具有H 股上市审计资质的事务所之一,其业务范围广泛,包括审计与鉴证、管理咨询、税务、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等多个领域。同时大华也拥有庞大的专业团队,在国内有8300余名员工,其中注册会计师达1500余名,还拥有众多行业领军人才、资深会员和具备境外执业资格的人员。其分支机构遍布国内重要城市,并且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联系机构,服务客户数量众多,包括超 400 家上市公司、60 余家中央企业、300 余家省级企业集团和500 余家外资企业等。

在发生声誉毁损前,在中注协发布的百家事务所排名中,大华在 2019-2023 大多处于前十的左右的位置,会计师人数均大于 1400 人,业务收入除了 2023 年都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前几年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在审计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声誉。

3.2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2024 年受罚情况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危机源于金通灵财务造假案。2017 至 2022 年间,金通通过伪造工程进度表、虚构发货记录等手段系统性虚增或虚减营收利润,其中 2017 年虚增利润占比高达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 103.06% 。作为审计机构,大华所在年度审计中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风险评估与内控测试程序存在重大缺陷,未针对明显舞弊迹象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实质性审计程序执行流于形式,最终连续六年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严重违反审计准则。

江苏证监局调查认定,大华所 2017 年年报审计中已发现异常却仍出具失实报告。处罚决定包括:没收业务收入 688.68 万元,处以五倍罚款 3443.4 万元,暂停证券业务六个月,合计罚没 4402.08 万元;三名签字注册会计师遭警告并处罚款。该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多家上市公司客户终止合作,IPO 审计项目大规模流失,业务网络遭受重创。监管重罚与市场信任崩塌的双重打击,暴露出审计机构在利益诱惑下违背职业准则的严重后果。

4 大华声誉受损后的经济后果研究

4.1 审计收费

从存量客户角度看,大华所受监管处罚引发显著分化:截至复业时已有 32 家 A股公司终止合作,但核心客户展现较强粘性——国睿科技维持 180 万元审计费(财报120 万 + 内控 60 万),天奥电子续签 42 万元合同,12 月头部客户续约总费用仍达 875万元。然而德迈仕等企业转为 " 审计费待协商 ",反映非核心客户议价诉求增强。监管处罚虽未动摇战略伙伴信任,但续约决策已呈现" 保大放小" 特征。

从新增客户角度看,大华议价能力明显削弱:2024 年新增的10 余家A 股客户中,正平股份审计费上涨 34 万至 232 万元,但雪榕生物骤降 60 万至 220 万元,广晟有色、申能股份等项目费用普遍下探。客户普遍要求按业务规模、会计复杂度动态定价,导致待定费率项目占比攀升。新增业务利润率收缩叠加存量客户流失,预计 2024 年审计收入降幅或超 10% ,行业头部地位面临挑战。

4.2 市场份额

金通灵事件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造成显著冲击。从客户流失数据看,2024 年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现象集中爆发:因大华被暂停证券业务 6 个月直接导致51 家客户流失;303 家公司以 " 合同期满 " 为由终止合作,实则反映金通灵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外溢;69 家公司因 " 原审计团队跳槽 " 发生变更,显示核心人员流失带动客户转移。

客户流向呈现明显分层:容诚会计师事务所承接 60 家原大华客户,其中 5 家为年审费用超 300 万元的战略客户;北京德皓国际则吸纳 50 家中小客户,原审计费用多低于200 万元。这种分流格局暴露大华在高端客户维护与基层团队稳定性方面均遭遇挑战。

总体而言,监管处罚与声誉崩塌形成双重挤压,导致大华在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占有率断崖式下跌。客户流失规模创近年新高,业务网络出现结构性崩塌,对其审计业务连续性及行业地位构成根本性威胁。

尽管大华所恢复证券业务服务后也有新增客户,查询 CSMAR 数据库可知,大概有 10 余上市公司在今年选择大华所负责年报审计,变更的原因大多为原会计师事务所到期从而改聘事务所。比如正平股份、广晟有色等公司选择大华担任2024 年审计机构,但相较于流失的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新增客户带来的审计收费难以弥补总体损失。

5 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提出四方面优化建议:一是健全声誉管理机制,构建危机预警及响应体系,通过定期披露整改进展、增设审计样本量、引入独立复核等举措提升质量透明度,重塑市场信心。二是强化质控体系建设,针对货币资金、收入确认等高风险领域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引,完善项目组与质控部门双重复核机制,同时将独立性声明签署频率加密至季度,并运用数字化系统监控利益冲突。三是实施执业能力升级工程,搭建分层次培训体系(如高级审计师年度 40+ 学时专项培训),强制大型项目应用智能审计技术,严格客户准入三级风险评估(行业风险、管理层诚信、内控缺陷)。四是优化人才管理体系,建立薪酬对标机制(核心人员薪酬达行业前 30% )、多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及跨部门轮岗制度,将诚信文化建设与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多维举措系统提升审计机构专业能力与风险防控效能。

参考文献

[1] 查道林 , 费娟英 . 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 [J]. 审计研究 ,2004,(05):68-72.

[2] 王帆 , 张龙平 . 审计师声誉研究 : 述评与展望 [J]. 会计研究 ,2012,(11):74-8+95.

De Angelo 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1:113-127.

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et al. 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05, 39(2):295-327.

[5] 鲁桂华 , 韩慧云 , 陈运森 . 会计师事务所非处罚性监管与 IPO 审核问询—基于科创板注册制的证据 [J]. 审计研究 ,2020,(06):43-50.

[6]Wilson T, Grimlund R.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n auditor's reputation[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0, 9(2):43 - 59.

[7]Chael Firth. Auditor Reputation: The Impact of Critical Reports Issued by Government Inspector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3).

[8]Dee C C, Lulseged A, Zhang T. Who Did the Audit? Audit Quality and Disclosures of Other Audit Participants in PCAOB Filings[J]. Accounting Review, 2013, 90(5):141231100421005.

[9] 方军雄 . 转型经济中声誉机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 [J].财经研究 ,2011,37(12):16-26+38.

[10] 刘笑霞 . 审计师惩戒与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监会 2008-2010 年行政处罚案的研究 [J]. 审计研究 ,2013,(02):90-98.

[11]Michael Firth. Auditor Reputation: The Impact of Critical Report

Issued by Government Inspector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1(3).

[12] 朱红军 , 夏立军 , 陈信元 . 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 [J]. 审计研究 ,2004,(05):53-62.

[13] 张艳 , 钟文胜 . 内部控制报告需要审计吗 ?[J]. 财会月刊 ,2011,(04):40-42.

[14] 许淼 . 监管处罚程度及次数与会计事务所市场份额—— 基于证监会2007 ~ 2016 行政处罚案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4):97-98.

作者简介:梁铭洁(1997.8—)女,汉,浙江绍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