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融入初中生音乐感知能力教学的路径研究
彭诚意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沙市 410000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音乐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音乐感知能力作为音乐素养的核心部分,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欣赏与创造。红色歌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为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开辟了一条特色路径
一、红色歌曲与音乐感知力的内涵
(一)红色歌曲
红色歌曲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和流传的,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革命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歌曲。其创作背景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等重要阶段。这些歌曲在内容上往往歌颂革命英雄事迹、赞美祖国山河、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党的拥护。
(二)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个体对音乐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结构(包括乐段、乐句、主题发展等)、音乐情感(如欢快、悲伤、激昂、抒情等)以及音乐风格(如古典、流行、民族、爵士等)的感知、辨别、理解和体验的能力。它涉及多个层次,从最基础的对音高和节奏的简单识别,到能够深入领会音乐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和文化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三)红色歌曲教学
红色歌曲教学是以红色歌曲为教学内容,在学校音乐教育或相关教育场景中,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聆听、演唱、分析、讨论、创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红色歌曲的演唱技巧,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其他相关音乐素养的过程。
二、红色歌曲融入初中生音乐感知能力教学方法验证
(1)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评估:为了提升初中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沉浸式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等。然而,这些新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难以准确评估。例如,沉浸式情境教学中,很难确定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是由于情境创设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和评估指标来准确衡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传统与创新教学方法的平衡:在红色歌曲教学中,既要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如对歌曲演唱技巧的系统训练,又要融入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如果过度强调传统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而过度追求创新,又可能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3. 教学内容的挖掘与传达
历史文化背景的准确解读:红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解读这些内涵并传达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一些红色歌曲创作年代久远,其背后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等较为复杂,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准确把握。例如,在教授《黄河大合唱》时,需要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黄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和情感,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红色歌曲融入初中生音乐感知能力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法
1. 沉浸式情境教学
(1)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为学生创设红色歌曲诞生的历史场景。例如,在学习《长征组歌》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亲身体验红军战士的艰难困苦与坚韧不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强化对音乐情感的感知。
打造红色音乐主题教室,从教室的装饰布置到灯光音效,都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红色歌曲,能全方位地沉浸其中,增强音乐学习的代入感。
2. 跨学科融合教学法
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在教授红色歌曲时,让学生详细研究歌曲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以及人物故事。与美术学科联动,用音画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红色歌曲的意境创作绘画作品。例如,在聆听《红梅赞》后,学生用画笔描绘出红梅在寒冬中傲立的姿态,通过视觉艺术表达对歌曲所传达的坚韧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内容
1. 红色歌曲改编与创作
组织学生对经典红色歌曲进行现代风格的改编,如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电子音乐特效等。开展红色歌曲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现代视角和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红色主题歌曲。教师提供创作指导,从歌词创作到旋律谱写,让学生全程参与,在创作实践中提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与运用能力,同时也赋予红色歌曲新的时代内涵。
2. 红色歌曲文化拓展
挖掘红色歌曲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和地域特色,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沂蒙山小调》时,深入介绍沂蒙山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音乐传统以及歌曲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领略到红色歌曲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提升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感知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
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在红色歌曲演唱或表演后,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在音乐感知和表现方面的优点与不足,然后相互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在家中观察学生学习红色歌曲的过程和成果,从家庭音乐氛围营造、学生兴趣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家长可以记录学生在家中演唱红色歌曲的视频或音频,与教师分享,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音乐感知发展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评价模式。
综上所述,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提升音乐感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创作改编红色歌曲、拓展红色歌曲文化挖掘红色歌曲内涵,通过多元化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全面衡量教学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效果。以上三方面能有效推动红色歌曲融入初中生音乐感知能力教学,实现音乐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涛涛 .“课程思政”融入中学红歌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 [J].黄河之声 ,2023,(24):154-156.
[2] 殷英 . 红色经典音乐的美学意蕴及其育人价值 [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25(05):172-177
[3] 郑茂平 .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歌曲的情感体验方式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47(03):15-26.
[4] 史影 , 尹爱青 . 从感知到探究——高中音乐鉴赏课与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研究 [J]. 文艺争鸣 ,2017,(05):202-204.
[5] 胡 以 芳 . 论 音 乐 审 美 能 力 的 培 养 [J]. 中 国 音 乐 教育 ,2006,(11):10-12.
[6] 杨亚丽 . 以红歌为载体的音乐课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J]. 天中学刊 ,2024,39(06).
作者简介:彭诚意,女,2000 年8 月,汉族,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