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创新设计
陈嘉梅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161
作者简介:陈嘉梅(197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沈阳,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一般项目(文):数智赋能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语义变迁与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Z20240332)
2023年度沈阳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涉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08),子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涉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08-04)
摘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公共英语课程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在涉农高校公共英语课程中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创新设计,聚焦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通过合理的资源库设计,整合农业背景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英语学习内容,推进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模式,并借助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库;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公共英语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挑战。
涉农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虽然承担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渗透较少。尤其是农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往往未能与课程目标结合。为此,本文通过设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构建一个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框架,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的双向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社会责任感的思政教育目标与实施路径
2.1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自觉承担并积极解决的责任与义务。在公共英语课程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不仅要通过英语学习掌握必要的语言技能,更要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其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意识。
2.2 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实路径
其一,教师要注重社会责任感与语言学习的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英语材料,如环境保护、公益项目、社会创新等,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涉及环保、科技进步或社会公正的英语文章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每个人如何参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同时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责任意识。
其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案例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互动讨论。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如何减少校园浪费”或“如何践行环保”,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和经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资源库实施的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设计与实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政资源库,将思政教育自然有效地融入公共英语课程的各个环节。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导学—课堂互动—课堂内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深入理解并实践思政内容。
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提供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思政材料,如社会责任、科技伦理、跨文化交流等,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阅读文章或参与讨论,形成初步认知,并思考如何与专业学习及未来发展相联系。例如,在学习“全球公民责任”时,教师可推送国际志愿服务的英语报道,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时代个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见解。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或“全球变暖问题与我们的责任关系?”这些问题能加深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并促使他们形成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课堂内实践环节,教师可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将思政教育与实际应用结合。例如,组织“社会责任感”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要求学生围绕“我的社会责任”进行演讲,或鼓励小组合作,策划社会责任主题的英文广告或海报,以提升表达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效果与评估
为了评估资源库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和线上讨论记录等手段,了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例如,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讨论社会责任主题时的积极性、观点深度,同时设计阶段性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在终结性评价方面,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评估思政教育在提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效果。通过分析反馈,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增强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种融合式教学模式,认为将社会责任感融入英语学习,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开始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愿意参与公益活动,达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通过设计“涉农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笔者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设计。结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资源库内容,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未来,随着资源库的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将进一步融入教学全过程,为涉农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金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网络伦理教育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04):136-140.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1.04.022.
[2]李剑蓝.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大学英语“金课”建设模式研究[J].校园英语,2020,(27):1-2.